搜索
首页 《舟中闻促织》 促织来何处,哀吟近短篷。

促织来何处,哀吟近短篷。

意思:蟋蟀来何处,哀吟近短篷。

出自作者[明]杨基的《舟中闻促织》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客中愁情。作者在诗中通过描绘自己身处异乡、漂泊在外的孤独和痛苦,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首联“促织来何处,哀吟近短篷。”直接点明主题,促织的哀鸣声声入耳,让人无法入眠。短篷象征着漂泊不定,无处安身。这两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凄凉哀怨的基调。 颔联“不堪为客里,况复是舟中。”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在客中的无奈和痛苦。“不堪”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客中的极度不适和无法排遣的愁苦。而“况复是舟中”则加重了这种痛苦,因为漂泊在外的游子,更需要在舟中得到安慰和依靠,但作者却无法做到。 颈联“残梦寒衾月,孤灯夜枕风。”描绘了作者在夜深人静时,残梦依稀,寒衾如月,孤灯伴风,更显凄凉。这两句诗以景结情,将作者的愁情与夜色融为一体,使愁情更为深沉。 最后,“此时肠欲断,恨不耳双聋。”这两句诗是全诗的高潮。作者以反常的心理描写,表达了愁肠欲断的痛苦。他恨自己的耳朵不能聋掉,不愿承受这痛苦的折磨,表现了作者对客中愁情的深刻体验和对家乡和亲人的强烈思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客中的孤独、痛苦和思乡之情。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促织来何处,哀吟近短篷。
不堪为客里,况复是舟中。
残梦寒衾月,孤灯夜枕风。
此时肠欲断,恨不耳双聋。
作者介绍 杨基简介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江苏苏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

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关键词解释

  • 促织

    读音:cù zhī

    繁体字:促織

    英语:yard grass

    意思:(促织,促织)
    蟋蟀的别名。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唐·杜甫《促

  • 何处

    读音:hé chǔ

    繁体字:何處

    英语:where

    意思:(何处,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唐·王昌龄《梁苑》诗:“万乘

  • 短篷

    读音:duǎn péng

    繁体字:短篷

    意思:指小船。
      ▶元·萨都剌《次韵与德明小友》之一:“烟雨短篷水口,人家乱石山前。”
      ▶清·陈维崧《黄河清慢•清江浦渡黄河》词:“且任短篷掀舞,不须怨中原萧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