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九日游华严寺二首》 古塔东偏景最奇,年深何处认苔基。

古塔东偏景最奇,年深何处认苔基。

意思:古代塔东部景最奇,资深何处认苔基。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九日游华严寺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古塔东偏景最奇,年深何处认苔基》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和历史人文的诗篇。它通过描绘古塔、苔藓、碧纱、黄缬林、鹘鹤、山云等意象,展现出一种深邃、悠远、苍茫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联“古塔东偏景最奇,年深何处认苔基”,诗人描绘了古塔东偏的景致最为奇特,而这个景致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苔藓遍布,让人难以辨认。这里既有对古塔历史的感慨,又有对自然风景变化的感叹。 颔联“碧纱笼毁雷轰壁,黄缬林疏叶脱枝”,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古塔上的碧纱被毁,雷鸣之声震动了墙壁,黄缬林虽然茂密但叶子已经脱落,树枝也显得稀疏。这一联通过描绘古塔的自然变化和历史痕迹,进一步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颈联“鹘没暮云天杳杳,鹤归旧里冢累累”,诗人用鹘鹤的形象来比喻历史变迁中的人事更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历史变迁的感慨。鹘鹤消失在暮云之中,墓地上的坟堆也显得累累。这一联通过描绘自然和人文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尾联“山泪与龙落山帽,雨洗风吹在者谁”,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山泪和龙落山帽拟人化,表达了对自然风景的敬畏之情。然而,在风雨的洗礼下,这些自然之物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引发了人们对自然和历史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古塔、苔藓、碧纱、黄缬林、鹘鹤等意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诗人也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山泪和龙落山帽拟人化,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整首诗语言生动,意象丰富,情感深沉,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古塔东偏景最奇,年深何处认苔基。
碧纱笼毁雷轰壁,黄缬林疏叶脱枝。
鹘没暮云天杳杳,鹤归旧里冢累累。
山泪与龙落山帽,雨洗风吹在者谁。
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程章灿《刘克庄年谱》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探索精微。

关键词解释

  • 何处

    读音:hé chǔ

    繁体字:何處

    英语:where

    意思:(何处,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唐·王昌龄《梁苑》诗:“万乘

  • 东偏

    读音:dōng piān

    繁体字:東偏

    意思:(东偏,东偏)

     1.指东部边境小邑。
      ▶《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
      ▶杜预注:“东偏,东鄙也。”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