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偶作五绝句》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意思:儿童不知道春天,问草为什么绿。

出自作者[清]袁枚的《偶作五绝句》

全文赏析

这首诗《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通过诗中描绘的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句“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诗人闲适地寻找半开的梅花,悠闲地倚着一根竹子。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春天的早晨,独自漫步,欣赏着初春的景色。梅花的半开,竹子的闲倚,给人一种宁静、悠然自得的感觉,这也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照。 接下来两句“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儿童的无知问话,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只是因为看到草地重新变绿而感到惊奇。这个细节描绘出儿童纯真可爱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欣赏。诗中通过对梅、竹、儿童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同时也通过儿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整首诗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作者介绍 孟郊简介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关键词解释

  • 何故

    读音:hé gù

    繁体字:何故

    英语:wherefore

    意思:什么缘故;为什么。
      ▶《左传•宣公十一年》:“夏徵舒为不道,弒其君,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女独不庆寡人,何故?

  • 不知

    读音:拼音:bù zhī 五笔:gitd

    不知的解释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
  • 儿童

    读音:ér tóng

    繁体字:兒童

    短语:稚子 幼儿 孩子 小子 小儿 孺 竖子 孩 囡 报童 小孩子 小 小孩 童 娃娃 幼 小家伙 童子

    英语:child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