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玉楼春》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意思:常时相对两个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出自作者[宋]辛弃疾的《玉楼春》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山为对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首先,诗的开头,“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这句诗以一个疑问开始,引人深思。作者用“四面浮云猜是汝”来猜测山被半夜推走的原因,这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山的消失的疑惑,也透露出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浮云和山的关系在这里被巧妙地转化为一种自然力量的对比,浮云的无形与山的坚实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赞美。 接着,“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这两句诗描绘了作者与山的长期相处,对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尽管作者已经走遍了溪头,但仍然找不到山的踪迹,这表达了作者对山的热爱和寻找的执着。 然后,“西风瞥起云横渡。”这句诗描绘了西风带来的变化,云横渡的景象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与前文的静态形成对比,同时也暗示了山的消失是由自然力量造成的。 最后,“忽见东南天一柱。”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在东南天际发现了山的踪迹,这表明作者在寻找的过程中并没有放弃,最终找到了山的所在。这种转折和惊喜的表达,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最后两句,“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这两句诗描绘了作者在找到山之后,与老僧的互动。老僧的拍手笑和作者的喜悦,都表达了对找到山的满足和欣慰。同时,“且喜青山依旧住”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对山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诗中也有许多细节和意象,如浮云、西风、云横渡、老僧等,这些元素都为这首诗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画面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
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作者介绍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溪头

    读音:xī tóu

    繁体字:溪頭

    意思:(参见溪头,谿头)

    解释:1.犹溪边。

    详细释义:1.位于南投县鹿谷乡凤凰山麓。是台湾大学农学院实验林区。区内有大学池、神木

  • 常时

    读音:cháng shí

    繁体字:常時

    意思:(常时,常时)

     1.固定的时间。
      ▶汉·王粲《务本论》:“种有常时,耘有常节,牧有常期。”
     
     2.平时。
      ▶唐·杜甫《天河》

  • 相对

    读音:xiāng duì

    繁体字:相對

    短语:针锋相对

    英语:relatively

    意思:(相对,相对)

     1.面对面;相向。
      ▶《仪礼•士昏礼》:

  • 两三

    读音:liǎng sān

    繁体字:兩三

    意思:(两三,两三)
    几个。表示少量。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相逢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唐·皎然《舟行怀阎士和》诗:“相思一日在孤舟,空见归云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