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渭州经略王龙图》 儒将一临塞,虏尘无犯边。

儒将一临塞,虏尘无犯边。

意思:儒家将一到堵塞,虏尘没有侵犯边境。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寄渭州经略王龙图》

全文赏析

这首诗《儒将一临塞,虏尘无犯边》是一首描绘边疆生活的诗,表达了儒雅的将领在面对边疆时,能够以智勇之策保护边境,使得敌人的侵犯无法触犯边疆。整首诗通过描绘边疆将士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首句“儒将一临塞,虏尘无犯边”中,“儒将”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儒雅之士担任边疆将领的赞美,他们既有文人的智慧,又有武将的勇猛,能够有效地保护边境。而“虏尘无犯边”则表达了他们的智勇之策使得敌人无法侵犯边境。 “卷旗瞻汉地,收马入胡天”描绘了边疆生活的另一面,即战后的休整和生活的继续。在战场上胜利归来后,他们收起旗帜,骑着马儿进入胡天汉地,准备下一步的生活和工作。 “练卒朝营鼓,鸣筝夜峡泉”则描绘了边疆生活的另一面,即军营中的训练和生活的多彩。他们早晨操练士兵,击鼓练兵;晚上则可能是在峡泉边弹奏筝琴,生活既有紧张的一面,也有闲适的一面。 最后,“遥知玉关路,烽火不须传”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期望。他知道边疆的战士们正在为国家的安宁而奋斗,无需再通过烽火来传递消息。这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的赞美,也是对他们未来的期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边疆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儒雅将领的赞美,对战士们的敬意,以及对他们无私奉献的期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儒将一临塞,虏尘无犯边。
卷旗瞻汉地,收马入胡天。
练卒朝营鼓,鸣筝夜峡泉。
遥知玉关路,烽火不须传。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儒将

    读音:rú jiàng

    繁体字:儒將

    英语:scholar-general

    意思:(儒将,儒将)
    有学识、风度儒雅的将帅。
      ▶唐·薛能《清河泛舟》诗:“儒将不须夸郄縠,未闻诗句解风流。

  • 塞虏

    读音:sāi lǔ

    繁体字:塞虜

    意思:(塞虏,塞虏)
    指塞外之敌。
      ▶唐·李白《塞下曲》之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解释:1.指塞外之敌。

  • 犯边

    读音:fàn biān

    繁体字:犯邊

    意思:(犯边,犯边)
    侵犯边境。
      ▶《后汉书•崔骃传》:“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
      ▶《新五代史•死事传•张敬达》:“清泰三年,契丹数犯边。”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