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夜坐》 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

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

意思:感时就想起事,不睡觉到鸡叫。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夜坐》

全文赏析

这首诗《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是一首描绘夜晚寂静场景的诗,它以斜月、夜色、梧桐、蟋蟀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深深的寂静和孤独感。 首句“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诗人描绘了斜月透过前楹,洒落一地银光,而诗人独自在夜色中静坐,寂静中透露出深深的情感。这句诗以动衬静,更显深夜的寂静。 “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梧桐树上的影子映在台阶上,蟋蟀在近床的地方发出鸣声。这些细节描绘了夜晚的细节,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曙傍窗间至,秋从簟上生”这两句诗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秋天的到来。曙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表示天即将破晓;簟上的秋意渐浓,表示秋天的到来。 最后两句“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诗人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慨和对过去的回忆。由于感到时光流逝,诗人无法入睡直到雄鸡报晓。这种对时间的无奈和感慨,通过诗人的行动和情感表现出来。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夜晚的寂静和孤独为背景,通过描绘细节和表达情感,展现了诗人深深的思考和对时间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是一首优秀的诗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
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
曙傍窗间至,秋从簟上生。
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鸡鸣

    读音:jī míng

    繁体字:雞鳴

    英语:crow

    意思:(鸡鸣,鸡鸣)

     1.鸡叫。常指天明之前。
      ▶《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南朝·宋·

  • 感时

    引用解释

    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汉 王逸 《九思·哀岁》:“岁忽忽兮惟暮,余感时兮悽愴。” 唐 杜甫 《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清 吴敏树 《九日鹿角登高》诗序:“而骚人赋客,又或喜为感时伤物之语,以益其悲。” 钱基博 《吴禄贞传》:“ 禄贞 能为诗,感时抚事,随口吟唱,如不经意。”

    读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