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绝句六十四首》 显晦逆从人莫测,教人争得见行藏。

显晦逆从人莫测,教人争得见行藏。

意思:明暗逆从没有人预测,教人争夺得出现行收藏。

出自作者[宋]张伯端的《绝句六十四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修行的智慧,表达了一种融合世俗,无迹可寻的精神境界,以及在行动中保持隐秘和不可预测性的理念。 首句“修行混俗且和光,圆即圆兮方即方”表达了修行的过程是融入世俗并与众人一样,保持圆滑,适应各种环境。这里的“混俗”并非完全脱离世俗,而是要在世俗中保持自我,不被世俗的观念和标准所束缚。“和光”则是指与众人一样,不显山露水,不突出,不特立独行。而“圆即圆兮方即方”则表达了灵活变通的精神,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境。 第二句“显晦逆从人莫测”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智慧。显露和隐藏交替出现,难以预测。既不能过于显露,让人一眼看穿,也不能过于隐藏,让人无法理解。要在适当的时机显露自我,适当的隐藏自我。同时,“逆从”表达了一种顺其自然,不强求的态度,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泰然处之。 最后一句话“教人争得见行藏”则表达了修行的成果是深藏不露的,让人无法看透,无法预测,更无法模仿。这也体现了修行的真谛——不是为了让人模仿,而是让人理解并接纳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藏在世俗中的修行智慧,它强调了适应环境、隐藏自我、顺其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修行的成果是深藏不露的,无法模仿和预测的。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领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修行混俗且和光,圆即圆兮方即方。
显晦逆从人莫测,教人争得见行藏。
作者介绍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仙逝,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

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

关键词解释

  • 从人

    读音:cóng rén

    繁体字:從人

    英语:squire

    意思:(从人,从人)
    I

     1.随从;僕从。
       ▶《墨子•备城门》:“从人非亓故人。”
       ▶孙诒

  • 显晦

    读音:xiǎn huì

    繁体字:顯晦

    英语:light and shade

    意思:(显晦,显晦)

     1.明与暗。
      ▶《旧唐书•魏谟传》:“臣又闻,君如日焉,显晦之微,人皆瞻仰

  • 逆从

    读音:nì cóng

    繁体字:逆從

    意思:(逆从,逆从)
    犹逆顺。指违背事理与顺应事理。

    解释:1.犹逆顺。指违背事理与顺应事理。

    造句:。出

  • 行藏

    解释

    行藏 xíng cáng

    [one\'s expression and more ment]指出处或行止。常用以说明人物行止、踪迹和底细等

    数问其行藏。——《元史·杨奂传》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