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吴门 二》 春泥细雨吴趋地,又听寒山夜半钟。

春泥细雨吴趋地,又听寒山夜半钟。

意思:春季泥细雨吴趋地,又听寒山夜半钟。

出自作者[近代]苏曼殊的《吴门 二》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的诗。首先,从整体上看,诗的主题似乎是关于孤独、寻觅和迷茫。作者通过壮丽的碧海云峰和茫茫的中原大地,展现出一个宏阔且富有张力的空间,而自己却孤独无依,托孤踪于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这里的“孤踪”一词,既表达了形单影只的状态,又透露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然后,作者通过“春泥细雨吴趋地”这一具体的景象,将读者带到一个细腻而忧郁的世界。春泥细雨,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而“吴趋地”一词,似乎暗示着作者在回忆或寻觅某种文化或精神的根源。 最后,“又听寒山夜半钟”一句,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和悠长。寒山的夜半钟声,给人一种寂静、深远的感觉,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又似乎在召唤着人们去深思、去感悟。这句诗既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敏感触感,也透露出一种哲理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沉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命运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孤独和迷茫,使人深感共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碧海云峰百万重,中原何处托孤踪?
春泥细雨吴趋地,又听寒山夜半钟。
作者介绍 苏曼殊简介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关键词解释

  • 寒山

    读音:hán shān

    繁体字:寒山

    英语:Han Shan

    意思:
     1.传说中北方常寒之山。
      ▶《楚辞•大招》:“魂乎无北!北有寒山,逴龙赩只。”
      ▶王逸注:“言北方有

  • 夜半

    读音:yè bàn

    繁体字:夜半

    英语:midnight

    意思:
     1.半夜。
      ▶《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得出,即

  • 细雨

    读音:xì yǔ

    繁体字:細雨

    短语:蒙蒙 烟雨

    英语:mizzle

    意思:(细雨,细雨)
    小雨。
      ▶南朝·梁简文帝《和湘东王首夏诗》:“冷风杂细雨,垂云助

  • 吴趋

    读音:wú qū

    繁体字:吳趨

    意思:(吴趋,吴趋)

     1.犹吴门,指吴地。门外曰趋。
      ▶清·顾炎武《王徵君潢具舟城西同楚二沙门小坐栅洪桥下》诗:“僕本吴趋士,雅志陵秋霜。”
      ▶清·孙旸《真珠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