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归宗茶堂森明轩颂》 菁菁翠竹,来者得眼。

菁菁翠竹,来者得眼。

意思:菁菁翠竹,来的人得眼。

出自作者[宋]黄庭坚的《归宗茶堂森明轩颂》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意境的诗,它以竹为载体,表达了一种独特的观感和人生理念。 首句“万竹森然,莫非自己。”表达了作者对周围环境的独特理解。他认为,周围的竹子无论多少,无论大小,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对自我和环境独特理解的表达。 “作如是观,可谓明矣。”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自我理解的明智性。这里的“如是”指的是竹子的独特性,作者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观察和理解,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 “菁菁翠竹,来者得眼。”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态度。他认为,翠竹的美丽和生命力是自然的赠礼,每个人都可以欣赏和感受到。同时,这也暗示了人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其不得者,我亦无简。”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不同观点和理解的包容性。他认为,对于那些无法理解和欣赏翠竹的人来说,他也不会去贬低或者简化他们。这是一种尊重和理解他人观点的态度。 “助发此观,亦有风雨。”这里的风雨可能是指外在的困难和挑战,也可能是指内心的挣扎和启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理念,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最后,“若问轩名,请与竹语。”这句话将主题再次拉回到竹子,表达了作者愿意与竹子交流和对话的愿望。这也暗示了作者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也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自我、自然、人生和理解的独特观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人和世界的尊重和理解。这种哲理和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万竹森然,莫非自己。
作如是观,可谓明矣。
菁菁翠竹,来者得眼。
其不得者,我亦无简。
助发此观,亦有风雨。
若问轩名,请与竹语。
作者介绍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关键词解释

  • 菁菁

    读音:jīng jīng

    繁体字:菁菁

    短语:茂 毛茸茸 旺盛 茸茸 丰 盛 萋萋 繁荣 夭 蓬 茂盛 郁郁 繁茂 莽莽 茸

    英语:lush

    意思:<

  • 翠竹

    读音:cuì zhú

    繁体字:翠竹

    英语:bamboo

    意思:绿竹。
      ▶南朝·齐·谢朓《游后园赋》:“积芳兮选木,幽兰兮翠竹。”
      ▶唐·鲍溶《云溪竹园翁》诗:“硠硠云溪里,翠竹和云

  • 来者

    读音:lái zhě

    繁体字:來者

    英语:comer

    意思:(来者,来者)

     1.将来的事。
      ▶《易•繫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吕

  • 得眼

    读音:de yǎn

    繁体字:得眼

    意思:原谓盲人复明。
      ▶晋·法显《佛国记》:“精舍西北四里有榛,名曰得眼木。有五百盲人,依精舍住此,佛为说法,尽还得眼。盲人欢喜,刺杖着面,头面作礼,杖遂生长丈,世人重之,无敢伐者,遂成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