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杂题画景(四首)》 祝氏集外诗

祝氏集外诗

意思:祝氏集国外诗

出自作者[明]祝允明的《杂题画景(四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历乱茅堂草树深,隐居踪迹杳难寻。 只应独自携琴去,小答松篁太古音。祝氏集外诗》是祝氏家族的一首诗,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深感悟。 首先,诗的开头“历乱茅堂草树深,隐居踪迹杳难寻。”描绘了一个荒芜而深邃的环境,暗示了诗人所处的隐居之地。这里的“历乱”描绘了环境的杂乱,而“茅堂”则可能暗示了这是一个简朴的居所。诗人通过描绘这个荒芜的环境,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独特理解,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寂寥的情感。 “只应独自携琴去,小答松篁太古音。”这两句诗则更深入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人生哲学。这里,“携琴”象征着诗人的艺术追求和音乐修养,而“答”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回应。诗人认为,只有通过独自携带琴去,才能与松篁等自然之物共同演奏出太古之音。这里的“太古音”可能指的是自然的声音,也可能是诗人内心的声音。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诗人通过描绘荒芜的环境和携琴与自然对话的场景,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的深深敬畏。同时,这首诗也透露出诗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内心的探索。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感悟的诗,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值得反复品味和欣赏。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历乱茅堂草树深,隐居踪迹杳难寻。
只应独自携琴去,小答松篁太古音。
祝氏集外诗
作者介绍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是明朝的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因为右手有六根手指而自号“枝山”,被誉为“枝指生”。祝允明的家族学问渊源,早年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七次会试都未能中选。他的诗文作品不多,但却写得优美精致,展现了其才华横溢的文学天赋。祝允明最著名的成就是书法方面,尤以狂草书法著称,被誉为“祝枝山的字,唐伯虎的画”。

关键词解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