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席上》 若无一曲传金盏,争奈衰翁两鬓丝。

若无一曲传金盏,争奈衰翁两鬓丝。

意思:如果没有一个曲传金盏,怎奈衰翁两鬓丝。

出自作者[宋]曾巩的《席上》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冬日市井风光并蕴含人生感慨的诗。 首句“市井萧条烟火微”描绘了市井的萧条景象,烟火微茫,显示出一种寂静、冷清的氛围。这个描绘既展示了诗人对环境的敏锐观察,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或者人们的生活状态。 第二句“两衙散后雪深时”进一步通过“雪深时”点明这是冬日的景象,而“两衙散后”则暗示了公务繁忙,人们为生活奔波劳碌。这句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第三句“若无一曲传金盏”用一个假设的语气,表达了生活中的一种遗憾。这里的“一曲”和“金盏”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而“若无”则传达出这种美好和乐趣的稀缺。 最后一句“争奈衰翁两鬓丝”通过对“衰翁两鬓丝”的描绘,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年老衰弱的感叹,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和接受。 整首诗通过对市井风光和人物描绘,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慨。诗中的意象生动,语言凝练,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人文关怀的流露,更有对生命衰老的感叹,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市井萧条烟火微,两衙散后雪深时。
若无一曲传金盏,争奈衰翁两鬓丝。
作者介绍 曾巩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关键词解释

  • 金盏

    读音:jīn zhǎn

    繁体字:金盞

    意思:(金盏,金盏)
    亦作“金琖”。
     酒杯的美称。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四:“谁人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前蜀·毛文锡《酒泉子》词

  • 衰翁

    读音:shuāi wēng

    繁体字:衰翁

    意思:I
    老翁。
       ▶宋·欧阳修《朝中措》词:“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宋·陆游《晓出东城马上作》诗:“晓出东城数帜红,蒙茸狐貉拥衰翁。”

  • 争奈

    读音:zhēng nài

    繁体字:爭奈

    英语:nevertheless; unfortunately

    意思:(争奈,争奈)
    怎奈;无奈。
      ▶唐·顾况《从军行》之一:“风寒欲砭肌,争奈裘

  • 一曲

    读音:yī qǔ

    繁体字:一曲

    意思:I

     1.水流弯曲处。
       ▶《诗•魏风•汾沮洳》:“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朱熹集传:“谓水曲流处。”
       ▶唐·刘禹锡《送李尚书镇滑州》诗

  • 鬓丝

    读音:bìn sī

    繁体字:鬢絲

    意思:(鬓丝,鬓丝)
    鬓髮。
      ▶唐·李商隐《赠司勛杜十三员外》诗:“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
      ▶明·李标《寄怀无尘上人》诗:“蒲柳先衰感鬓丝,孤踪不定益凄其。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