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跋北齐校书图》 岂识治道通唐虞,语言从高馆希石渠。

岂识治道通唐虞,语言从高馆希石渠。

意思:难道懂得治国之道通唐虞,语言从高馆少石渠。

出自作者[宋]韩元吉的《跋北齐校书图》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对于高齐时期校雠图书的描绘和反思,表达了对于学问和治道的深深思考。 首段描绘了当时校雠图籍的场景,赞扬了那些在当时艰难环境中仍致力于学问的儒者。他们面对卷轴三千余,不畏艰难,追求真实学问,而非虚浮的文词。他们不满足于轻浮的学术,而是追求真正的学问。 第二段则对他们的追求进行了反思,指出他们对于治道的认识还停留在唐虞时期,对于语言和文化的理解过于狭窄。这暗示了当时学术环境的局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学问的误解和轻视。 接下来的段落,诗人描绘了图书馆的衰落,以及馆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尽管环境已经改变,但那些追求学问的人仍然坚守着他们的信念,过着安逸的生活。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学问的尊重和敬仰。 最后一段,诗人对这种状态进行了反思。他指出,尽管时代已经改变,但那些追求学问的人仍然坚守着他们的信念,这令人感到惋惜。他以文皇十八学士为例,暗示了真正的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学问和治道的深深思考,对于那些在艰难环境中仍坚守信念的人的敬仰和惋惜。这是一首充满深意的诗篇,值得人们深思。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高齐校雠谁作图,一时紬书亦名儒。
纲罗卷轴三千余,欲儒非真类迂愚。
雌黄是正定不抚,虚文末学徒区区。
岂识治道通唐虞,语言从高馆希石渠。
后来御览嗟何书,修文偃武事益诬。
转头来函城已丘墟,峨冠广袖长眉须。
丹书写此犹不渝,高鬟侍女曳红裾。
两骓帕鞍立奚奴,罢琴涉笔倾酒壶。
兰台供拟信乐欤,不知画手安用摹。
无乃逞巧聊自娱,千年视之一欷嘘。
君不见文皇学士十八人,谋猷事业皆功臣。
瀛洲旧图应更真,诸君寻观为拂尘。
作者介绍 张耒简介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汉族,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韩元吉词多抒发山林情趣,如《柳梢青》\"云淡秋云\"、《贺新郎》\"病起情怀恶\"等。著有《南涧甲乙稿》、《南涧诗余》等,存词80余首。

关键词解释

  • 治道

    读音:zhì dào

    繁体字:治道

    意思:
     1.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
      ▶《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夫驳议

  • 石渠

    读音:shí qú

    繁体字:石渠

    英语:stone canal

    意思:
     1.石筑的水渠。
      ▶汉·刘桢《公宴》诗:“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
      ▶唐·孟浩然《病愈过龙泉寺精

  • 语言

    读音:yǔ yán

    繁体字:語言

    英语:language

    意思:(语言,语言)
    I

     1.言语;话。
       ▶《大戴礼记•五帝德》:“吾欲以颜色取人,于灭明(澹臺灭明)邪

  • 高馆

    读音:gāo guǎn

    繁体字:高館

    意思:(高馆,高馆)
    高大的馆舍。
      ▶《晋书•华谭传》:“虚高馆以俟贤,设重爵以待士。”
      ▶唐·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置酒高馆夕,边城月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