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除夜泊彭蠡湖遇大风雪》 曳柴眩人心,振旅拥军後。

曳柴眩人心,振旅拥军後。

意思:拖着树枝迷惑人心,整顿军队拥有军队的后面。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除夜泊彭蠡湖遇大风雪》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风浪的诗,通过对风浪的生动描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首句“莫发邬阳市,晓榜彭蠡口”,描绘了出发时的情景,早晨的船只驶出彭蠡口,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接下来,“微风吹人衣,雾绕庐山首”,描绘了微风吹过,雾气缭绕的庐山景象,为后面的风浪描绘做了铺垫。 “舟人释篙笑,此是风伯候”,船夫看到风浪的预兆,开始准备应对措施。诗人通过描绘风浪的来临,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飞沙忽狂走,暗空转车毂,渌水起冈阜”,风浪开始形成,沙石飞舞,天空暗转,水面翻滚,生动地描绘出风浪的威势。 “众帆落高张,断缆已不救”,风浪越来越大,船帆纷纷落下,船只之间的联系也被打破。诗人通过描绘船只的动态,表现出风浪的强大力量。 “我舟旧如山,此日亦何有”,诗人通过对比自己船只的坚固和风浪的强大,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慨。 “老心畏波澜,归卧塞窗牖”,诗人在风浪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助,想要归隐避难。 最后,“众音杂呼吸,异出殊圈臼”,风浪的声音和气息混杂在一起,各种声音和景象都超出了常规,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慨和敬畏。 整首诗通过对风浪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莫发邬阳市,晓榜彭蠡口。
微风吹人衣,雾绕庐山首。
舟人释篙笑,此是风伯候。
杙舟未及深,飞沙忽狂走。
暗空转车毂,渌水起冈阜。
众帆落高张,断缆已不救。
我舟旧如山,此日亦何有。
老心畏波澜,归卧塞窗牖。
土囊一已发,万窍无不奏。
初疑丘山裂,复恐蛟蜃斗。
鼓锺相轰豗,戈甲互磨叩。
云霓黑旗展,林木万弩彀。
曳柴眩人心,振旅拥军後。
或为羁雌吟,或作苍兕吼。
众音杂呼吸,异出殊圈臼。
中宵变凝冽,飞霰集粉糅。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拥军

    读音:yōng jūn

    繁体字:擁軍

    意思:(拥军,拥军)
    地方拥护军队。
      ▶柳青《铜墻铁壁》第六章:“这种拥军的模范例子应该登报。”

    解释:1.地方拥护军队。

  • 人心

    读音:rén xīn

    繁体字:人心

    英语:popular feeling

    意思:
     1.人的心地。
      ▶《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 曳柴

    读音:yè chái

    繁体字:曳柴

    意思:古代作战用的一种诈敌方法。即以车曳柴起尘,造成众军奔驰的假象,以迷惑敌人。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狐毛设二旆而退之。
      ▶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

  • 眩人

    读音:xuàn rén

    繁体字:眩人

    意思:魔术师。
      ▶《汉书•张骞传》:“而大宛诸国发使随汉使来……以大鸟卵及牦靬眩人献于汉。”
      ▶颜师古注:“眩,读与幻同。即今吞刀、吐火、植瓜、种树、屠人、截马之术皆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