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太守的何人,林下先生非我身。
意思:城中太守的什么人,林下先生不是我的身体。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光禄庵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文章恨不见文园,礼乐方将访石泉。何事庵中着光禄,枉教闲处笔如椽。》是一首表达对闲适生活向往的诗。
首联“文章恨不见文园,礼乐方将访石泉。”表达了诗人对文园(即司马相如的园林)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礼乐的追求。诗人希望像司马相如那样能够访求到石泉这样的礼乐之源,以此为灵感,表达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颔联“何事庵中着光禄,枉教闲处笔如椽。”诗人用“何事庵中着光禄”来表达自己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身居官位却无法享受闲适生活的同僚的同情。而“枉教闲处笔如椽”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身居高位却无法挥洒才情的人的惋惜之情。
颈联“城中太守的何人,林下先生非我身。”诗人用“城中太守”来比喻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而“林下先生”则表达了自己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
尾联“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诗人用“若向庵中觅光禄”来表达自己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身居官位却无法享受闲适生活的人的建议。诗人认为如果他们能够像自己一样向闲适生活寻找灵感,那么他们就能够像雪中的脚印一样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身居高位却无法享受闲适生活的人的同情和惋惜之情。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那些人,提醒他们向闲适生活寻找灵感,从而看清自己的真实面目。这种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