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镜中梅》 的砾孤芳野水滨,折来应是晓妆人。

的砾孤芳野水滨,折来应是晓妆人。

意思:的碎石孤芳野水边,折来应是晓妆人。

出自作者[明]袁凯的《镜中梅》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与爱情,通过描绘花的美丽、水的清澈、风的轻柔,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首联“的砾孤芳野水滨,折来应是晓妆人。”描绘了野水边的一片芳草,其中有一株孤独而美丽的花,诗人折下它,猜想应该是晨妆女子的喜爱。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的砾”和“孤芳”两个意象,前者形象地描绘了芳草的地点——野水边的一片平坦之地,后者则突出了花的孤独和美丽。而“晓妆人”则暗示了花的美,使人联想到晨曦中女子在镜子前为即将到来的日子而精心打扮的场景。 颔联“瑶池风暖香初散,银汉春回迹未真。”描绘了花的香气和水的流动。诗人想象着在春天的早晨,瑶池边的花在微风的吹拂下香气四溢,而流水在春回大地的时刻也恢复了原来的轨迹。这里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香初散”形象地描绘了花的香气刚刚散发出来的情景,“银汉春回”则形象地描绘了流水在春天恢复原来的轨迹。 颈联“奔月定知犹有影,凌波却喜不生尘。”进一步描绘了花的美丽和水的清澈。诗人想象着花在月光下留下了影子,而水在花的影响下也不再混浊,而是清澈见底。这里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如“奔月定知犹有影”形象地描绘了花在月光下留下的影子,“凌波却喜不生尘”则形象地描绘了水的清澈。 尾联“绿毛么凤无栖处,来往兰房不厌频。”最后两句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人用“绿毛么凤”这一形象来比喻那些在花间忙碌的蜜蜂和蝴蝶,它们找不到栖息的地方,却愿意频繁地来往于花间。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和赞美。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描绘自然与爱情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的砾孤芳野水滨,折来应是晓妆人。
瑶池风暖香初散,银汉春回迹未真。
奔月定知犹有影,凌波却喜不生尘。
绿毛么凤无栖处,来往兰房不厌频。

关键词解释

  • 水滨

    读音:shuǐ bīn

    繁体字:水濱

    英语:waterside

    意思:(水滨,水滨)
    水边。
      ▶《左传•僖公四年》:“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晋·王嘉《拾遗记•周》

  • 的砾

    读音:de lì

    繁体字:的礫

    意思:(的砾,的砾)
    光亮、鲜明貌。
      ▶唐·李邕《崧臺石室记》:“有巨石皆似蹲兽之类,叠花仰空,的砾琼脂,色如截肪。”
      ▶元·张宪《槎洲歌》:“洲旁瑶草白似雪,琼林大树高

  • 孤芳

    读音:gū fāng

    繁体字:孤芳

    意思:
     1.独秀的香花。常比喻高洁绝俗的品格。
      ▶南朝·梁·沈约《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贞操与日月俱悬,孤芳随山壑共远。”
      ▶唐·韩愈《孟生诗》:“异质忌处群

  • 野水

    读音:yě shuǐ

    繁体字:野水

    意思:
     1.野外的水流。
      ▶《管子•侈靡》:“今使﹝民﹞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孰能用之?”唐·韩愈《宿神龟招李二十八冯十七》诗:“荒山野水照斜晖,啄雪寒鸦趁始飞。”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