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卢卓山人画水》 海色未将蓝汁染,笔锋犹傍墨花行。

海色未将蓝汁染,笔锋犹傍墨花行。

意思:海色还将蓝汁染,笔锋就像旁边墨花行。

出自作者[唐]方干的《卢卓山人画水》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画师的诗,诗中通过对画师的画技和作品的赞美,表达了对画师的敬仰之情。 首联“常闻画石不画水,画水至难君得名。”直接点明主题,诗人听说画师不画石却能画出水,这难度极大,但这位画师的技艺却因此而闻名。这里巧妙地运用了“画石不画水”的典故,既表达了水石相生的难度,又表达了对画师的赞美之情。 颔联“海色未将蓝汁染,笔锋犹傍墨花行。”描绘了画师的精湛技艺,诗人用“海色未染”来形容画面的空灵和深远,用“笔锋犹傍墨花行”来表达画师笔法灵活多变,能够巧妙地运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画面。 颈联“散吞高下应无岸,斜蹙东南势欲倾。”进一步描绘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空间感。诗人用“散吞高下”来形容画面中的水势浩渺,气势磅礴,而“斜蹙东南”则表现了画面中的山势倾斜欲倒,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尾联“坐久神迷不能决,却疑身在小蓬瀛。”诗人对画师的敬佩之情达到了高潮,他坐在那里欣赏画作,被画中的美景所吸引,以至于无法做出决定。他怀疑自己是否身在小蓬莱仙境之中,表达了对画师技艺的赞叹和对画作的欣赏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画师的赞美和对其作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精湛技艺的敬仰之情。诗人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将画师的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常闻画石不画水,画水至难君得名。
海色未将蓝汁染,笔锋犹傍墨花行。
散吞高下应无岸,斜蹙东南势欲倾。
坐久神迷不能决,却疑身在小蓬瀛。
作者介绍 储光羲简介
方干(836—903),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

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唐宪宗元和三年举进士。钱塘太守姚合视其貌陋,缺唇,卑之。懿宗咸通中,隐居会稽镜湖。有诗集。

关键词解释

  • 笔锋

    读音:bǐ fēng

    繁体字:筆鋒

    短语:脚尖 针尖

    英语:stroke

    意思:(笔锋,笔锋)

     1.毛笔的尖端。
      ▶唐·方干《卢卓山人画水》诗:

  • 海色

    读音:hǎi sè

    繁体字:海色

    意思:
     1.海面呈现的景色。常受天空颜色、海底底质等的影响。
      ▶唐·祖咏《江南旅怀》诗:“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
      ▶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云散月明谁点

  • 染笔

    读音:rǎn bǐ

    繁体字:染筆

    意思:(染笔,染笔)
    蘸墨挥笔。
      ▶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一:“尔今可画作七星,当隐约示其首向,子良因染笔作七星形。”参见“染毫”。

    解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