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钱子高挽歌二首》 象设如平昔,升堂不见君。

象设如平昔,升堂不见君。

意思:象设置像过去,登堂不见你。

出自作者[宋]司马光的《钱子高挽歌二首》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哀思的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朋友的深深怀念和悲痛。诗中以平实的语言,描绘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命无常、生死相隔的无奈和痛苦。 “象设如平昔,升堂不见君。”诗人以进入厅堂,却不见友人身影的场景,引出对朋友的思念。“尚疑言笑在,忽念死生分。”诗人以朋友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但突然意识到生死已隔,表达了生死离别的痛苦。 “清论千秋雪,浮荣一片云。”这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慨,清高的议论如同千秋不化的雪花,而浮华的荣誉则如一片飘浮的云朵,都随着朋友的离去而显得空洞无物。 “泉台多少路,何处复修文。”诗人以问句结尾,表达了对逝者已去的无奈和悲痛,也展现出对生命无常的深深感慨。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以朴实的词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怀念和生死离别的痛苦。诗人通过对比生前的欢声笑语和死后的寂静无声,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唤起读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象设如平昔,升堂不见君。
尚疑言笑在,忽念死生分。
清论千秋雪,浮荣一片云。
泉台多少路,何处复修文。
作者介绍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关键词解释

  • 平昔

    读音:píng xī

    繁体字:平昔

    英语:in the past

    意思:往昔,往常。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殷仲堪﹞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唐·元

  • 升堂

    读音:shēng táng

    繁体字:升堂

    英语:hold court trial

    意思:(参见昇堂,陞堂)

     1.登上厅堂。
      ▶《仪礼•乡射礼》:“皆由其阶,阶下揖,升堂揖。

  • 不见

    读音:bú jiàn

    繁体字:不見

    短语:掉 丢失 不翼而飞 遗失 丢 散失 丢掉 少

    英语:not see

    意思:(不见,不见)

     1.看不到。

  • 象设

    读音:xiàng shè

    繁体字:象設

    意思:(象设,象设)
    原指佛像。后亦泛指遗像。
      ▶《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象设既闢,睟容已安。”
      ▶吕向注:“象,谓佛之形象也。”
      ▶南朝·齐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