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灵山寺》 欲依师问道,何处系心猿?

欲依师问道,何处系心猿?

意思:要按照老师问道,哪里是心猿?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灵山寺》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晚景聊摅抱,凭栏几荡魂。槛虚从四面,江阔奈孤根。
幽径薜萝色,小山苔藓痕。欲依师问道,何处系心猿?》,它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并抒发诗人情感的诗。 首先,诗人在晚景中抒发情感,倚栏远眺,几度荡魂。这里的“晚景”指的是傍晚的景色,诗人通过倚栏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仿佛灵魂在江水中荡漾。这里的“凭栏”和“荡魂”都为诗人赋予了生动的情感表达。 “槛虚从四面,江阔奈孤根”,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景色,槛虚空灵,江水宽阔,而孤根在江中显得更加孤独。这句诗通过视觉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寥。 “幽径薜萝色,小山苔藓痕”,这句诗描绘了幽静的小路和山上的苔藓痕迹,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这种描绘为读者提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的一个侧面,即他对于自然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欲依师问道,何处系心猿?”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想要向老师学习,寻求道义的指引和心灵的解脱。这里的“心猿”指的是内心的烦恼和困扰,诗人想要找到一个可以束缚住它的地方。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道义和心灵的追求和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情感,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道义的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晚景聊摅抱,凭栏几荡魂。
槛虚从四面,江阔奈孤根。
幽径薜萝色,小山苔藓痕。
欲依师问道,何处系心猿?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问道

    读音:wèn dào

    繁体字:問道

    意思:(问道,问道)

     1.请教道理、道术。
      ▶《晏子春秋•问上十一》:“臣闻问道者更正,闻道者更容。”
      ▶晋·葛洪《抱朴子•崇教》:“盖闻帝之元储,必入太

  • 何处

    读音:hé chǔ

    繁体字:何處

    英语:where

    意思:(何处,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唐·王昌龄《梁苑》诗:“万乘

  • 心猿

    读音:xīn yuán

    繁体字:心猿

    意思:佛教语。喻攀缘外境、浮躁不安之心有如猿猴。语本《维摩经•香积佛品》:“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
      ▶唐·罗隐《灵山寺》诗:“欲依师问道,何处繫心猿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