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池边竹,犹存虚直心。
意思:喜欢在池塘边竹,还存在虚正直的心。
出自作者[宋]蔡襄的《瞻礼开师真像》
全文创作背景
《瞻礼开师真像》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蔡襄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他生活在北宋初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然而,随着国家政治的动荡和战乱,蔡襄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曾历任多个官职,但因为政治斗争而多次被贬谪。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
《瞻礼开师真像》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寺庙中瞻仰佛像的情景。诗中,诗人通过对佛像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诗中还运用了许多佛教术语,如“菩提”、“涅槃”等,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蔡襄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的愿望。这种心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很具有代表性的。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蔡襄作为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的艺术才华,他以简练的文字和优美的笔触,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瞻礼开师真像》这首诗既是蔡襄个人信仰和心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一个缩影。它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