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瞻礼开师真像》 好在池边竹,犹存虚直心。

好在池边竹,犹存虚直心。

意思:喜欢在池塘边竹,还存在虚正直的心。

出自作者[宋]蔡襄的《瞻礼开师真像》

全文创作背景

《瞻礼开师真像》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蔡襄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他生活在北宋初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然而,随着国家政治的动荡和战乱,蔡襄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曾历任多个官职,但因为政治斗争而多次被贬谪。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 《瞻礼开师真像》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寺庙中瞻仰佛像的情景。诗中,诗人通过对佛像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诗中还运用了许多佛教术语,如“菩提”、“涅槃”等,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蔡襄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的愿望。这种心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很具有代表性的。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蔡襄作为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的艺术才华,他以简练的文字和优美的笔触,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瞻礼开师真像》这首诗既是蔡襄个人信仰和心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一个缩影。它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轻澜还故浔,坠轸无遗音。
好在池边竹,犹存虚直心。
往复二十年,每见唯清吟。
觉性既自如,世味随浮沈。
琅琅白云姿,怅望空山岑。
岂不悟至理,悲来难可任。
作者介绍 蔡襄简介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九社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就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万安桥(洛阳桥);就任福州知府时,去处民间巫蛊的危害;在建州就任福建路转运使(省长)时,倡植福州市至漳州府七百里驿道松;在园林艺术上,君谟主持制作武夷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工于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

  • 好在

    读音:hǎo zài

    繁体字:好在

    英语:(adv) luckily

    意思:
     1.安好。多用于问候。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子恭苏,问家中曰:‘许侍郎好在否?’”唐·杜甫《送

  • 直心

    读音:zhí xīn

    繁体字:直心

    意思:正直的心胸;亦形容心地直爽。
      ▶《后汉书•郅恽传》:“直心无讳,诚三代之道。”
      ▶北周·庾信《周柱国长孙俭神道碑》:“直心于物,水火恬然;无负于天,雷霆不惧。”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