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与诗客七人会饮余司马园亭居皆在北郭》 家同榆社近,人比竹林多。

家同榆社近,人比竹林多。

意思:家同榆社近,人比竹林多。

出自作者[明]高启的《与诗客七人会饮余司马园亭居皆在北郭》

全文赏析

这首诗《情与酒兼和,园亭驻晚珂。家同榆社近,人比竹林多。短景催长宴,醒吟杂醉歌。乱离欢易失,无厌数相过》是作者在欣赏友人园亭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赞美,以及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首联“情与酒兼和,园亭驻晚珂。”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一同饮酒,驻马欣赏园亭的情景。这里的“情与酒”象征着友情和欢乐,“园亭”则是友人美好品格的象征,“晚珂”则暗示了傍晚时分的时间。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友情的深厚和欢乐的气氛。 颔联“家同榆社近,人比竹林多。”进一步赞美了友人的家和人品。“榆社”象征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竹林”则代表了高雅、清新的文化氛围。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家乡榆社的赞美,以及对友人高尚品格的敬仰。 颈联“短景催长宴,醒吟杂醉歌。”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短景”是古人对时光短暂的比喻,“催长宴”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欢乐时光的短暂。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同时,“醒吟杂醉歌”则描绘了长宴后的场景,与首联中的“醉吟”相呼应,展现了欢乐的气氛。 尾联“乱离欢易失,无厌数相过。”表达了作者对乱世中友人失散的感慨。“乱离”象征着动荡的时代背景,“欢易失”则表达了友人失散的无奈和惋惜。“无厌”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愿意经常相聚。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和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读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情与酒兼和,园亭驻晚珂。
家同榆社近,人比竹林多。
短景催长宴,醒吟杂醉歌。
乱离欢易失,无厌数相过。
作者介绍 高启简介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关键词解释

  • 竹林

    读音:zhú lín

    繁体字:竹林

    英语:bamboo grove

    意思:
     1.竹子丛生处。
      ▶《山海经•大荒北经》:“﹝附禺之山﹞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
      ▶《

  • 榆社

    读音:yú shè

    繁体字:榆社

    意思:枌榆社之省。
      ▶汉高祖故乡的里社名。泛指故乡的里社。
      ▶明·高启《与诗客七人会饮余司马园亭》诗:“情与酒兼和,园亭驻晚珂。家同榆社近,人比竹林多。”参见“枌榆”。

  • 近人

    读音:jìn rén

    繁体字:近人

    英语:Plesianthropus

    意思:
     1.才识短浅的人。
      ▶晋·葛洪《抱朴子•疾谬》:“于是驰逐之庸民,偶俗之近人,慕之者犹宵虫之赴明烛,学

  • 比竹

    读音:bǐ zhú

    繁体字:比竹

    意思:指竹制编管乐器,如笙籥之类。
      ▶《庄子•齐物论》:“人籁则比竹是已。”
      ▶元·张雨《玉笙谣为铁门笙伶周奇赋》诗:“县匏比竹无灵气,昂邱採此十二茎。”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