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夕次檐石湖,梦洛阳亲故》 寄身烟波里,颇得湖山趣。

寄身烟波里,颇得湖山趣。

意思:寄身烟波里,很得湖山乐趣。

出自作者[唐]刘长卿的《夕次檐石湖,梦洛阳亲故》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首段,“天涯望不尽,日暮愁独去。万里云海空,孤帆向何处。”描绘了作者在天涯海角望不尽的景色中,独自愁闷离去。万里无云的晴空上,孤帆远去,不知去向何处,展现出作者的孤独和迷茫。 “寄身烟波里,颇得湖山趣。”作者在烟波中找到了乐趣,表达了他对湖山风光的欣赏和享受。 中段,“江气和楚云,秋声乱枫树。”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江气与楚云交织,秋声混杂在枫树之中,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如何异乡县,日复怀亲故。”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异乡生活的无奈和思念亲朋的情感。 “遥与洛阳人,相逢梦中路。”作者在梦中期待与故乡的人相逢,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最后,“不堪明月里,更值清秋暮。倚棹对沧波,归心共谁语。”作者在不堪明月之夜,更值清秋之暮,独自倚着船舷,对着苍波,归心无所依傍,只能与谁相诉。这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无助。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天涯望不尽,日暮愁独去。
万里云海空,孤帆向何处。
寄身烟波里,颇得湖山趣。
江气和楚云,秋声乱枫树。
如何异乡县,日复怀亲故。
遥与洛阳人,相逢梦中路。
不堪明月里,更值清秋暮。
倚棹对沧波,归心共谁语。
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关键词解释

  • 湖山

    读音:hú shān

    繁体字:湖山

    意思:
     1.湖水与山峦。
      ▶唐·元稹《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诗:“湖山四面争气色,旷望不与人间同。”
      ▶唐·杜牧《江楼晚望》诗:“湖山翠欲结蒙笼,汗漫谁游夕照中

  • 烟波

    解释

    烟波 yānbō

    [mist-covered waters] 烟雾笼罩的水面

    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烟波江上使人愁。——唐· 崔颢《黄鹤楼》

    引用解释

  • 寄身

    读音:jì shēn

    繁体字:寄身

    意思:犹托身。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託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晋·卢谌《答魏子悌》诗:“寄身荫四岳,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