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题郑氏义门》 借问嗜利人,千载得不死。

借问嗜利人,千载得不死。

意思:请问这嗜利人,千年得以不死。

出自作者[宋]方凤的《题郑氏义门》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渭水为引子,通过描绘一个孝友之家,表达了对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视和对社会风气败坏的忧虑。 首联“人爱渭水清,毕竟河流浑”,以渭水的清澈和河流的浑浊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忧虑。渭水象征着纯洁、高尚,而河流则代表了世间的纷扰和复杂。这一对比,暗示了诗人对社会风气日渐败坏的担忧。 颔联“不知黄虞世,何处觅旌门”,表达了对古代社会道德风尚的怀念。旌门是古代用于表彰孝子义士的标志,这里借指高尚的道德风尚。诗人感叹在当今社会,已经无法找到像古代旌门那样的道德典范,表达了对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 颈联“泉声遍塞耳,乱却牝鸡晨”,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视。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夜间的泉声,如同乱了的牝鸡晨鸣,暗示了家庭伦理道德的混乱。这一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庭伦理道德败坏的忧虑。 随后几联继续描绘了这个孝友之家的美好生活,如寒泉、拖绅般的流水、满林的鸱鸮等,都象征着这个家庭的孝友之道。这些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家庭伦理道德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渭水为引子,通过描绘一个孝友之家,表达了对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视和对社会风气败坏的忧虑。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其对家庭伦理道德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人爱渭水清,毕竟河流浑。
不知黄虞世,何处觅旌门。
旌门纵百世,岂能外彝伦。
祗因风气漓,遂表为义民。
麟溪有寒泉,西流类拖绅。
泉声遍塞耳,乱却牝鸡晨。
夜帐泼烟黑,秋缸吐火红。
六世孝友家,元属书声中。
烂银铺作榜,绰楔何崔崔。
户神似相语,莫遣阿奴来。
人心一遭蛊,五官皆作魔。
不赓斯干诗,却听燃萁歌。
兄弟本一气,为利分汝尔。
借问嗜利人,千载得不死。
鸱鸮巢满林,何地不感恻。
若非慈乌啼,血泪收不得。

关键词解释

  • 借问

    读音:jiè wèn

    繁体字:借問

    英语:may I ask

    意思:(借问,借问)

     1.犹询问。
      ▶《宋书•萧惠开传》:“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

  • 嗜利

    读音:shì lì

    繁体字:嗜利

    意思:贪求私利;贪图钱财。
      ▶明·方孝孺《送李宗鲁序》:“如以得为喜,则将以失为忧,此好名嗜利者之为,非无固必之道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御史王宝田奏摺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