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佛身常寻法界住,非其境界故不见。

佛身常寻法界住,非其境界故不见。

意思:佛身常寻法界住,不是他的境界所以不见。

出自作者[宋]黄庭坚的《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表达了对佛陀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诗中描述了佛陀四十九年教主生涯,以及佛陀的佛身常寻法界住,非其境界故不见的境界。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未法众生的悲悯,以及佛陀对众魔染衣汗戒律的宽容和慈悲。最后,诗中还表达了对那迦住世间的敬仰,让我常生遇佛想的感激之情。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佛陀的敬仰和感激之情非常深厚,同时也表达了对佛陀的智慧和慈悲的赞叹。整首诗充满了对佛陀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法的信仰和追求。 此外,这首诗也表达了佛教信仰的核心价值观,即慈悲、智慧、平等、戒律等。这些价值观不仅在佛教中非常重要,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佛教信仰的核心价值观,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四十九年大教主,波旬请故入涅盘。
佛身常寻法界住,非其境界故不见。
未法众生蒶福田,众魔染衣汗戒律。
稽首那迦住世间,令我常生遇佛想。
作者介绍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关键词解释

  • 境界

    读音:jìng jiè

    繁体字:境界

    短语:界限 限界 际 地界 界线 分界 疆 边际 界 垠

    英语:state

    意思:
     1.疆界;土地的界限。

  • 不见

    读音:bú jiàn

    繁体字:不見

    短语:掉 丢失 不翼而飞 遗失 丢 散失 丢掉 少

    英语:not see

    意思:(不见,不见)

     1.看不到。

  • 法界

    读音:fǎ jiè

    繁体字:法界

    意思:佛教语。梵语的意译。通常泛称各种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
      ▶《华严经•十通品》:“入于真法界,实亦无所入。”
      ▶宋·范成大《再次喜雨诗韵以表随车之应》:“一念故应周法界,万神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