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寂寂闭山光,客至供糜有二方。
                        
                         
                            
意思:柴门关山光寂静,客人到供应粥有两个方。
 
                        
                        
                        
                        出自作者[宋]李弥逊的《次韵隐者陈无隅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柴门寂寂闭山光,客至供糜有二方》。这首诗的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淡泊宁静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些微不满。
首联“柴门寂寂闭山光,客至供糜有二方”,描绘了一个山光寂静,只有客人来访的场景。这里“柴门”象征着诗人隐居的生活,“山光”则象征着自然的美景。而“客至供糜”则表达了诗人对客人的热情款待。这里的“二方”暗示着诗人对待客人有两种方式,一方面是物质上的招待,另一方面则是精神上的交流和分享。
颔联“谁存唐衢归魏阙”,借用历史人物唐衢和魏阙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些微不满。唐衢是唐代诗人,为人正直,但怀才不遇,常寄诗表意,然传世极少。这里诗人用“唐衢归魏阙”来比喻那些有志向的人渴望回到朝廷,为国家效力。然而,现实却是“谁存”,即没有这样的机会。因此,诗人对这种社会现象表示了不满。
颈联“藕塘待晚对幽壑,竹院消闲近宝坊”,描绘了诗人在藕塘、竹院消闲的场景。这里“幽壑”象征着深远的意境,“宝坊”则象征着佛门圣地。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尾联“用舍由时姑袖手,岂无真乐在濠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这里“用舍由时”表示随遇而安,“真乐”则表示真正的快乐。诗人认为,面对人生的起伏变化,应该随遇而安,不必过于执着;同时,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里也暗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淡泊宁静的精神状态和对现实社会的些微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在面对人生的起伏变化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追求真正的快乐。这种态度和价值观对于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