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次韵隐者陈无隅二首》 柴门寂寂闭山光,客至供糜有二方。

柴门寂寂闭山光,客至供糜有二方。

意思:柴门关山光寂静,客人到供应粥有两个方。

出自作者[宋]李弥逊的《次韵隐者陈无隅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柴门寂寂闭山光,客至供糜有二方》。这首诗的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淡泊宁静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些微不满。 首联“柴门寂寂闭山光,客至供糜有二方”,描绘了一个山光寂静,只有客人来访的场景。这里“柴门”象征着诗人隐居的生活,“山光”则象征着自然的美景。而“客至供糜”则表达了诗人对客人的热情款待。这里的“二方”暗示着诗人对待客人有两种方式,一方面是物质上的招待,另一方面则是精神上的交流和分享。 颔联“谁存唐衢归魏阙”,借用历史人物唐衢和魏阙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些微不满。唐衢是唐代诗人,为人正直,但怀才不遇,常寄诗表意,然传世极少。这里诗人用“唐衢归魏阙”来比喻那些有志向的人渴望回到朝廷,为国家效力。然而,现实却是“谁存”,即没有这样的机会。因此,诗人对这种社会现象表示了不满。 颈联“藕塘待晚对幽壑,竹院消闲近宝坊”,描绘了诗人在藕塘、竹院消闲的场景。这里“幽壑”象征着深远的意境,“宝坊”则象征着佛门圣地。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尾联“用舍由时姑袖手,岂无真乐在濠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这里“用舍由时”表示随遇而安,“真乐”则表示真正的快乐。诗人认为,面对人生的起伏变化,应该随遇而安,不必过于执着;同时,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里也暗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淡泊宁静的精神状态和对现实社会的些微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在面对人生的起伏变化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追求真正的快乐。这种态度和价值观对于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柴门寂寂闭山光,客至供糜有二方。
谁存唐衢归魏阙,肯令五适老阌乡。
藕塘待晚对幽壑,竹院消闲近宝坊。
用舍由时姑袖手,岂无真乐在濠梁。

关键词解释

  • 山光

    读音:shān guāng

    繁体字:山光

    意思:山的景色。
      ▶南朝·梁·沈约《泛永康江》诗:“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
      ▶唐·岑参《郡斋平望江山》诗:“山光围一郡,江月照千家。”

  • 柴门

    读音:zhài mén

    繁体字:柴門

    英语:wooden door

    意思:(柴门,柴门)
    I

     1.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
       ▶三国·魏·曹植《梁甫行》:“柴门何萧

  • 寂寂

    读音:jì jì

    繁体字:寂寂

    英语:still

    意思:
     1.寂静无声貌。
      ▶三国·魏·曹植《释愁文》:“愁之为物,惟惚惟怳,不召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

  • 二方

    读音:èr fāng

    繁体字:二方

    意思:后汉·陈寔长子元方、四子季方的合称。二人均有高名。
      ▶《后汉书•荀韩钟陈传赞》:“二方承则,八慈继尘。”
      ▶李贤注:“二方,元方、季方也。
      ▶荀淑八子,皆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