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重阳已过半月菊花方开二首》 不肯趋时真隐逸,岂教尘世俗人知。

不肯趋时真隐逸,岂教尘世俗人知。

意思:不肯去时真隐士,怎么教人世间一般人知道。

出自作者[宋]杨公远的《重阳已过半月菊花方开二首》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通过对黄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 首联“西风转北又旬余,才见黄花粲短篱。”描绘了时间的变化和秋天的到来。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它带来了凉意和落叶,也带来了对生活的思考。而黄花在短篱中粲然绽放,展示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颔联“底事不开重九日,何心却趁小春时。”是对黄花不开在重阳节的原因的疑问,为何黄花不在重阳节盛开,为何它选择在小春时节绽放。这里的“重九日”象征着重要的时刻,“小春时”则暗示了短暂的美好。诗人通过这样的疑问,表达了对生命选择何时绽放的疑惑,也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不可预测。 颈联“芳传栗里陶潜径,香入离骚屈子辞。”诗人将黄花比作隐逸的象征,它像陶渊明栗里的菊花一样散发着芳香,又像屈原笔下的菊花一样在离骚中留下香气。这里,诗人赞美了黄花的品质,它既能在隐逸中绽放,也能在文学中留下痕迹。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学的热爱。 尾联“不肯趋时真隐逸,岂教尘世俗人知。”这是对黄花的赞美,也是对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不愿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他选择了隐逸,选择了保持自己的本真。他不愿意让世俗的人知道他的真实想法,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恶和对真隐逸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黄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隐逸和文学的热爱和理解。他赞美黄花的品质,也赞美自己的选择。这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思考,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西风转北又旬余,才见黄花粲短篱。
底事不开重九日,何心却趁小春时。
芳传栗里陶潜迳,香入离骚屈子辞。
不肯趋时真隐逸,岂教尘世俗人知。

关键词解释

  • 隐逸

    读音:yǐn yì

    繁体字:隱逸

    英语:live in seclusion

    意思:(隐逸,隐逸)

     1.犹隐居;隐遁。
      ▶《汉书•何武传》:“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

  • 俗人

    读音:sú rén

    繁体字:俗人

    英语:layman

    意思:
     1.庸俗的人;鄙俗的人。
      ▶《荀子•儒效》:“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后汉书•张衡传

  • 尘世

    读音:chén shì

    繁体字:塵世

    短语:人间 尘 世间 江湖 浊世 凡

    英语:below the moon

    意思:(尘世,尘世)
    犹言人间;俗世。

  • 不肯

    读音:bù kěn

    繁体字:不肯

    英语:be unwilling to

    意思:不同意;不接受。
      ▶《谷梁传•宣公四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
      ▶唐·韩愈《汴州乱》诗之二

  • 趋时

    读音:qū shí

    繁体字:趨時

    英语:to follow fashion

    意思:(趋时,趋时)
    亦作“趍时”。
     
     1.谓努力去适应当时的具体形势、环境与条件。
      ▶

  • 真隐

    读音:zhēn yǐn

    繁体字:真隱

    意思:(真隐,真隐)
    真正的隐者。
      ▶唐·杜甫《独酌》诗:“薄劣惭真隐,幽偏得自怡。”
    ------------------------------
    真隐

  • 世俗

    读音:shì sú

    繁体字:世俗

    短语:俗 粗鄙 无聊 庸俗 百无聊赖 俗气 粗俗

    英语:profane

    意思:
     1.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