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岁暮杂感十首》 敬从九烈神君诉,游子于今要换衣。

敬从九烈神君诉,游子于今要换衣。

意思:我从九烈神君诉,游子在现在要换衣服。

出自作者[清]曾国藩的《岁暮杂感十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莽莽寒山匝四围,眼穿望不到庭闱。》以寒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寒山苍茫,环绕四周,让人望眼欲穿,却始终无法看到家乡的影子。这种景象引发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絮漂江浦无人管,草绿湖南有梦归。”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漂在江边的柳絮无人照看,草绿湖南,却有梦境中归乡的想象。这种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与梦想的矛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乡思怕听残漏转,逸情欲逐乱云飞。”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怕听到夜间的漏声响起,表明诗人夜不能寐,思绪万千。同时,诗人的情感也如同乱云般飘荡,想要追逐乱云飞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渴望。 “敬从九烈神君诉,游子于今要换衣。”最后两句,诗人表示将从九烈神君那里寻求帮助,以换取新的衣物,象征着从困境中解脱出来,重新出发。这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寒山为背景,通过描绘漂泊、思乡、矛盾、渴望和希望等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莽莽寒山匝四围,眼穿望不到庭闱。
絮漂江浦无人管,草绿湖南有梦归。
乡思怕听残漏转,逸情欲逐乱云飞。
敬从九烈神君诉,游子于今要换衣。
作者介绍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关键词解释

  • 神君

    读音:shén jūn

    繁体字:神君

    意思:
     1.神灵;神仙。
      ▶《韩非子•说林上》:“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也。’”南朝·宋·刘

  • 于今

    读音:yú jīn

    繁体字:於今

    英语:now

    意思:(参见于今)

     1.至今。
      ▶《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三

  • 游子

    读音:yóu zǐ

    繁体字:游子

    短语:客 行人 行者 行旅

    英语:man travelling in a place far away from home

    意思:(参见游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