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游芙蓉峰》 悬知石上约,定向松间逢。

悬知石上约,定向松间逢。

意思:在知道石上约,定向松间遇到。

出自作者[明]林鸿的《游芙蓉峰》

全文赏析

这首诗《密竹不知路,渡溪微有踪》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人与自然互动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溪流、竹林、黄鸟等自然元素,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首句“密竹不知路,渡溪微有踪”,描绘了密竹丛生的环境,让人感受到一种幽深和静谧。接着,“渡溪微有踪”,暗示着有人在溪边行走,留下了微小的足迹。这种描绘让人感到一种神秘和期待,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世界。 “悬知石上约,定向松间逢”,表达了诗人对与自然互动的期待和向往。他预见到在溪流的石上会有一次相遇,并希望在松林中与对方相见。这种表达方式充满了诗人的热情和期待,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物候变黄鸟,菖蒲化蒙茸”,这两句描绘了自然的变化,黄鸟的出现暗示着季节的更替,菖蒲生长茂盛,暗示着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这种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最后,“相望不可即,袅袅霜天钟”,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无奈。他无法立刻与对方相见,只能等待霜天的钟声响起。这种描绘充满了诗人的遗憾和无奈,但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情厚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它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也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密竹不知路,渡溪微有踪。
悬知石上约,定向松间逢。
物候变黄鸟,菖蒲化蒙茸。
相望不可即,袅袅霜天钟。
作者介绍
林鸿,明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在世。字子羽,福建福清县城宏(横)街人。

洪武初年,以《龙池春晓》和《孤雁》两诗得到明太祖赏识,荐授将乐训导,洪武七年(1374年)拜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四十自免归。善作诗,诗法盛唐,为“闽中十才子”之首。诗法盛唐,书临晋帖,殆逼真矣,惜惟得其貌。《福清县志·人物志》记载:“……先朝遗老如吴海、陈亮辈皆极推许。而一时才士如郑孟宣、高廷礼、周又铉、黄铉之、林伯璟、林汉孟之流,皆从之游。其后王皆山、王中美、王孟扬、陈仲完、郑公启、张友谦、赵景哲诸名人,以诗名于时,又私淑于鸿者也……”。《四库全书提要》中说:“况高棅尚不免庸音,鸿则时绕清韵。”欧应昌《瑞岩山志》曾收录林鸿《游瑞岩》一诗。

林鸿著作有《林鸿诗》1卷、《鸣盛词》1卷、《鸣盛集》4卷。明代曾刊印《闽中十子诗抄》一书,收录有林鸿诗作。

关键词解释

  • 定向

    读音:dìng xiàng

    繁体字:定曏

    意思:一定的方向;目的,目标。
      ▶明·王守仁《大学问》:“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于外求,则志有定向,而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矣。”
      ▶《三侠五义》第二十回:“他乃

  • 悬知

    读音:xuán zhī

    繁体字:懸知

    意思:(悬知,悬知)
    料想;预知。
      ▶北周·庾信《和赵王看伎》:“悬知曲不误,无事畏周郎。”
      ▶《太平广记》卷七一引《玄门灵妙记》:“法之效验,未敢悬知。”

  • 约定

    读音:yuē dìng

    繁体字:約定

    英语:promise

    意思:(约定,约定)
    事先商定。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张氏送了馆约,约定明年正月元宵后到馆。”
      ▶清·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