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边词十三首(并客燕时到马水口及宣府之作)》 塞北红裙争打枣,江南白苎怯穿莲。

塞北红裙争打枣,江南白苎怯穿莲。

意思:塞北红裙争打枣,江南白苎胆怯穿莲。

出自作者[明]徐渭的《边词十三首(并客燕时到马水口及宣府之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墙头赤枣杵儿斑,打枣竿长二十拳》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墙头的赤枣、打枣竿的形态,以及塞北和江南的女子在打枣时的不同表现。 首先,“墙头赤枣杵儿斑”描绘了墙头赤枣的形态,赤枣这种秋季果实,在成熟季节,其斑驳的果皮和红褐色的果肉,给人以丰收的喜悦。 “打枣竿长二十拳”则形象地描绘了打枣竿的长度和形状,给人一种可以实际使用的直观感受。 “塞北红裙争打枣,江南白苎怯穿莲。”这两句则描绘了塞北和江南女子在打枣时的不同表现。塞北的女子争相打枣,表现出了她们的勤劳和热情,而江南的女子则因为害羞或者怯于表现,害怕穿莲。这里也暗示了塞北的开放和江南的含蓄。 总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秋季丰收时节的景象,以及不同地区的女子在打枣时的不同表现,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色彩。 至于“江南白苎怯穿莲”,这里的“白苎”是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纺织品,而“穿莲”则可能是指采莲的活动。这句诗描绘了江南女子在采莲活动中的害羞和胆怯,同时也展现了她们的柔美和纯真。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描绘秋季丰收景象和女性形象的诗篇,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女性的柔美。同时,通过对比塞北和江南女子的不同表现,也展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墙头赤枣杵儿斑,打枣竿长二十拳。
塞北红裙争打枣,江南白苎怯穿莲。
作者介绍 徐渭简介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他自称“南腔北调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另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及文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

  • 塞北

    读音:sài běi

    繁体字:塞北

    英语:north to the Great Wall; beyond the Great Wall

    意思: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后汉书•袁安

  • 江南

    读音:jiāng nán

    繁体字:江南

    英语:south of the River

    意思:
     1.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汉以前一般指今湖北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湖南省、江西省一带;后

  • 红裙

    读音:hóng qún

    繁体字:紅裙

    意思:(红裙,红裙)

     1.红色裙子。
      ▶南朝·陈后主《日出东南隅行》:“红裙结未解,绿绮自难徽。”
      ▶唐·万楚《五日观妓》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