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感怀(十四首)》 饥寒迫于身,谁能不为非。

饥寒迫于身,谁能不为非。

意思:饥寒迫在身,谁能不为非。

出自作者[明]杨基的《感怀(十四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社会现实、表达对民生疾苦的深刻关怀的诗。它通过描述一个家庭因为贫困而面临饥寒交迫的困境,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深深忧虑。 首先,诗中描绘了一个家庭因为一个女性不能工作织布,导致三个人因为没有衣服而叹息。一个男性不能耕作,导致八个口因为饥饿而啼哭。这种描述生动地展示了贫困家庭的艰难处境,反映了社会的残酷现实。 接着,诗中表达了对于饥寒交迫的人们,人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的呼声。西伯王的善待老人,被视为仁人的行为,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公正和仁爱的追求。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当寒风吹过,草木凋零,禽鸟四散,这种景象更加凸显了贫困人民的艰难处境。 最后,诗人强调了对于民众需求的关注,以及如何为他们提供依靠的重要性。这个道理不应该稍有疏忽,因为这是君子应该谨慎处理的小事。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公正和民生的深深关怀,以及对君子应有的行为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关怀,以及对公正和仁爱的追求。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并思考如何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一女不得织,三人叹无衣。
一夫不暇耕,八口皆啼饥。
饥寒迫于身,谁能不为非。
西伯善养老,仁人为己归。
霜寒草木落,禽鸟相背飞。
民心亦何求,在于得所依。
此理勿暂失,君子慎其微。
¤
作者介绍 杨基简介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江苏苏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

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关键词解释

  • 饥寒

    读音:jī hán

    繁体字:飢寒

    英语:hunger and cold

    意思:(饥寒,饥寒)

     1.飢饿寒冷。饥,通“飢”。
      ▶清·顾炎武《顾与治诗》:“士之生而失计,不能取

  • 迫于

    读音:pò yú

    繁体字:迫於

    造句:

  • 能不

    读音:néng bù

    繁体字:能不

    意思:I

     1.犹言而不。
       ▶《诗•卫风•芄兰》:“虽则佩觿,能不我知!”马瑞辰通释:“按能字古读若耐,声与乃相近,而义亦同。能即乃也,乃犹而也。言虽则佩觿,而不我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