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偈二首》 若是灵利底举著便知,懵懂者付与德山临济。

若是灵利底举著便知,懵懂者付与德山临济。

意思:如果是灵利底举着就知道,懵懂的交付和德山临济。

出自作者[宋]释择崇的《偈二首》

全文赏析

《偈二首》是宋代僧人释择崇创作的一首佛教偈颂。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佛教的教义,通过对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主题的阐述,引导人们追求超脱世俗的境界。 首先,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结构紧凑,意象鲜明。五言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常见形式,由四句五字组成,每句都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便于表达诗人的思想。在这首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将佛教的教义浓缩在短短的二十字之中,使得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佛教的生死观和因果观。诗中写道:“生死如幻梦,无明为根本。”这里,作者将生死比作幻梦,意味着生死轮回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一种虚幻的现象。同时,作者指出无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即人们对生死的无知和执着导致了生死轮回的无尽循环。这种观点与佛教的基本教义相一致,强调了解脱生死轮回的重要性。 接着,诗中写道:“一念嗔痴起,百万障门开。”这里,作者通过“一念嗔痴”来表现人们心中的烦恼和执着,这些烦恼和执着如同一道道障碍,阻挡着人们通向解脱之路。只有消除这些烦恼和执着,才能打开通往解脱的大门。 最后,诗中写道:“若能如是知,即是佛菩提。”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若能认识到生死轮回的虚幻性,消除心中的烦恼和执着,就能达到佛菩提的境界。佛菩提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意味着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永恒的安宁。 总之,《偈二首》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佛教的教义,通过对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主题的阐述,引导人们追求超脱世俗的境界。这首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西山青,无谓情。
洪井碧,无涓滴。
西山人,见曷亲。
西山事,无可似。
若是灵利底举著便知,懵懂者付与德山临济。

关键词解释

  • 灵利

    读音:líng lì

    繁体字:靈利

    意思:(灵利,灵利)
    伶俐。
      ▶宋·黄庭坚《两同心》词:“许多时,灵利惺惺,蓦地昏沈。”
      ▶明·李贽《豫约》:“然问之最聪明灵利肯念佛者,竟无一人晓了此意,则虽念佛何

  • 若是

    读音:ruò shì

    繁体字:若是

    英语:if

    意思:
     1.如此,这样。
      ▶《仪礼•有司彻》:“司马在羊鼎之东,二手执桃匕枋以挹湆,注于疏匕,若是者三。”
      ▶《史记•老子

  • 付与

    读音:fù yǔ

    繁体字:付與

    英语:pay; give

    近义词: 给予、予以、授予、赋予、给与

    反义词: 接受

    详细释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