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作车辕蒲作轮,当初不起颍阳人。
意思:玉作车辕蒲作轮,当初不起颖阳人。
出自作者[唐]王建的《送郑山人归山》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政治理想与现实冲突的,通过描绘一个虚构的场景,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首先,诗中描述了一辆由玉制成的车辕和蒲制成的车轮的马车,这象征着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然而,如果当初这辆马车不是出自颍阳人,而是出自天子或朝中大臣,那么它可能会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和价值。这里作者似乎是在暗示,如果朝中大臣能够秉持正义,坚守道德原则,那么他们的价值将远超过普通百姓。
然后,诗中提到“一家总入嵩山去”,这可能意味着一些有识之士选择远离尘世,隐居在嵩山之中。这暗示了作者对那些能够看清现实却不愿参与其中的人的敬仰。
最后,“天子何因得谏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天子或朝中大臣缺乏直言敢谏之臣的失望和不满。作者似乎在暗示,如果天子或朝中大臣能够倾听直言,那么他们就能更好地治理国家,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作者希望朝中大臣能够坚守道德原则,直言敢谏,同时也对那些能够看清现实却不愿参与其中的人表示敬仰。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天子或朝中大臣缺乏直言敢谏之臣的失望和不满。这种情感表达得深沉而有力,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