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雷震》 四月老阳尽,蛰雷方发声。

四月老阳尽,蛰雷方发声。

意思:四月老阳尽,冬眠雷方发出的声音。

出自作者[宋]郑獬的《雷震》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和思考,它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四月和七月的雷雨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诗中描绘了四月老阳尽时的蛰雷,七月连大雨时的雷鸣,以及雷雨带来的各种惊人之景,如闪电、高树倒塌、雷声震耳、飞雹、怪物等。这些描绘生动地展现了雷雨的威力,同时也揭示了自然力量的神秘和不可预测性。 接着,诗人在思考这些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他认为雷是“天之常经”,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但同时也质疑雷是否在“号令失”时过于猛烈。这表明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也包含着对天道和人性的思考。 最后,诗人将雷雨现象与五行、春秋书震电等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天道的信仰和对自然的敬畏。他认为如果天道可信,那么就应该让雷雨按照正常的规律进行,不应该过于猛烈。这种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和思考,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天道的敬畏和思考。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对自然的尊重。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四月老阳尽,蛰雷方发声。
七月连大雨,碾天三日鸣。
夜或发狂震,卧者皆起惊。
奔电晔然作,忽如烈火明。
高树大百尺,霹倒烧其根。
往往光曜中,时见怪物形。
飞雹大如指,万弩相奔倾。
椎击鸟雀群,掩地交纵横。
雷者主号令,为天之常经。
奋豫既过时,及此何匉訇。
无乃号令失,安得四时平。
春秋书震电,推之在五行。
天道傥可信,使我心不宁。
作者介绍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虔化人,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关键词解释

  • 蛰雷

    读音:zhé léi

    繁体字:蟄雷

    意思:(蛰雷,蛰雷)
    惊醒蛰虫之雷。谓初发的春雷。
      ▶唐·殷尧藩《喜雨》诗:“一元和气归中正,百怪苍渊起蛰雷。”
      ▶明·张景《飞丸记•故旧存身》:“相逢望出寒微外,暂

  • 老阳

    读音:lǎo yáng

    繁体字:老陽

    英语:senior YANG

    意思:(老阳,老阳)

     1.《易》四象之一。
      ▶《朱子语类》卷一三七:“《易》中只有阴阳奇耦,便有四象,如

  • 发声

    读音:fā shēng

    繁体字:發聲

    短语:声张

    英语:vocal

    意思:(发声,发声)

     1.发出声响。也指发出一声。
      ▶《礼记•月令》:“﹝仲春

  • 四月

    读音:拼音:sì yuè 五笔:lhee

    四月的解释

    一年有十二个月,四月就是一年中的第四月份。

    词语分解

    • 四的解释 四 ì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四方。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