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辽西作》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意思:在对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出自作者[唐]崔颢的《辽西作》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边疆战场景色的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艰苦生活的深深同情。 首联“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以燕郊晚冬的景色引出整首诗,描绘了边疆城市被残雪覆盖的寒冷景象,为整首诗定下了苍凉、冷峻的基调。 颔联“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以四月的青草和春水表达边疆春天的到来,形成了强烈的季节对比,同时也暗示了边疆生活的艰辛。 颈联“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生动地描绘了边疆的战争氛围,胡人在放牧战马,汉将每日都在征集士兵,准备应战。 尾联“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肃杀气氛,露重的夜晚宝刀都湿润了,沙地上空荡荡的只有金鼓的响声。 之后诗人又以“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深深同情,他们在严寒中耗尽了冬衣,春天的衣服又有谁能为他们制作呢? 最后“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诗人通过寄语洛阳使者,希望他们能够将边疆的情况传达出去,让人们了解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 整首诗以边疆的苍茫景色和将士的艰苦生活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作者介绍 谢朓简介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黄鹤楼》。

关键词解释

  • 洛阳

    读音:luò yáng

    繁体字:洛陽

    英语:loyang

    意思:(洛阳,洛阳)
    牡丹的别称。因唐·宋时洛阳盛产牡丹,故称。
      ▶明徐渭《牡丹赋》:“何名花之盛美,称洛阳为无双,东青州而南

  • 边塞

    读音:biān sài

    繁体字:邊塞

    短语:天边 远方 天涯 角 远处 塞外 角落 天 天涯海角 海外

    英语:frontier fortress

    意思:(边塞,

  • 寄语

    读音:jì yǔ

    繁体字:寄語

    英语:send word

    意思:(寄语,寄语)
    传话,转告。
      ▶南朝·宋·鲍照《代少年时至衰老行》:“寄语后生子,作乐当及春。”
      ▶唐·刘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