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宵民》 谁于销骨地,一鉴玉壶冰。

谁于销骨地,一鉴玉壶冰。

意思:谁在销骨地,一个鉴别玉壶冰。

出自作者[唐]李群玉的《宵民》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鲁侯遭遇不幸的同情和对权贵无耻行径的憎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和无奈。 首句“大雅无忧怨,宵民有爱憎”表达了诗人对广大民众的关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诗人希望社会能够充满爱与正义,而不是充满怨恨和不满。然而,现实中的社会却并非如此,宵小之民也存在着爱憎分明的情况,这进一步表明了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鲁侯天不遇,臧氏尔何能”一句,诗人借鲁侯遭遇不幸来表达对权贵的讽刺和批判。臧氏是当时的一个家族,诗人通过讽刺他们无耻的行为来表达对社会的失望和愤怒。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以及对权贵腐败的不满。 “惨惨心如虺,营营舌似蝇”两句,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来表达内心的悲愤和无奈。惨惨心如虺,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如同毒蛇一样让人感到痛苦和不安。营营舌似蝇,则形象地描绘了那些阿谀奉承、口是心非的人,他们的舌头如同苍蝇一样让人感到厌烦和无奈。这两句诗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真实心态,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和无奈。 最后一句“谁于销骨地,一鉴玉壶冰”,诗人通过想象一个清澈如鉴的玉壶冰来表达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在这个象征性的场景中,人们能够看到一个纯洁无暇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公正和正义,没有任何的污垢和瑕疵。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让人感受到他对社会的深深忧虑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大雅无忧怨,宵民有爱憎。
鲁侯天不遇,臧氏尔何能。
惨惨心如虺,营营舌似蝇。
谁于销骨地,一鉴玉壶冰。
作者介绍
李群玉,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关键词解释

  • 玉壶

    读音:yù hú

    繁体字:玉壺

    英语:jade pot

    意思:(玉壶,玉壶)

     1.玉制的壶形佩饰,由皇帝颁发,寓敬老、表功之意。
      ▶《后汉书•杨赐传》:“诏赐御府衣一袭,自

  • 销骨

    读音:xiāo gǔ

    繁体字:銷骨

    意思:(销骨,销骨)

     1.销蚀骨体。
      ▶唐·杜荀鹤《经青山吊李翰林》诗:“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2.灭绝骨肉之亲。形容毁谤之言害人之烈。<

  • 地一

    读音:dì yī

    繁体字:地一

    意思:神名。
      ▶《史记•孝武本纪》:“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解释:1.神名。

    造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