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赠弹琴者》 至音淡薄谁曾赏,古意飘零自可怜。

至音淡薄谁曾赏,古意飘零自可怜。

意思:至于声音淡薄谁曾赏赐,古意飘零自己可怜。

出自作者[宋]曾巩的《赠弹琴者》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音乐境界的诗,以淡雅、悲凉的笔触展现出一种孤寂、落寞的意境。让我们逐句进行赏析: 首句“至音淡薄谁曾赏”,这里用“至音淡薄”形容音乐的高雅、深远,而“谁曾赏”则引出了知音难觅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艺术不被理解的深深遗憾。 次句“古意飘零自可怜”,古意飘零形容古老、优美的意境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消散,自可怜表达出诗人对这种消逝的无奈和哀伤。 接着是“不似秦筝能合意”,秦筝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里用来代表大众更能接受的音乐形式。诗人借此表达自己的音乐理念或者艺术创作可能与世俗的品味有所偏离。 尾句“满堂倾耳十三弦”,描绘了一幅全场倾听音乐的场景,十三弦指的是古筝,象征着高雅的音乐。尽管有满堂的听众,但真正能理解至音淡薄的又有几人呢?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于音乐艺术深刻理解,同时也揭示了知音难觅,艺术不被理解的孤独和无奈。在淡雅的词句中,蕴含着深深的哀思和寂寥,使人对诗人的音乐世界有更深的理解和感知。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至音淡薄谁曾赏,古意飘零自可怜。
不似秦筝能合意,满堂倾耳十三弦。
作者介绍 曾巩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关键词解释

  • 古意

    读音:gǔ yì

    繁体字:古意

    英语:interest and charm of antique taste

    意思:
     1.谓思古之情。
      ▶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

  • 淡薄

    读音:dàn bó

    繁体字:淡薄

    短语:清淡

    英语:become indifferent

    意思:
     1.同“淡泊”。
      ▶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向常侍》:“

  • 飘零

    读音:piāo líng

    繁体字:飄零

    短语:漂泊 流浪 飘流 流离失所 流转 颠沛流离 漂流

    英语:adrift

    意思:(飘零,飘零)

     1.指轻

  • 至音

    引用解释

    最美妙的音乐。《淮南子·说林训》:“至乐不笑,至音不叫。”《后汉书·陈元传》:“夫至音不合众听,故 伯牙 絶弦;至寳不同众好,故 卞和 泣血。” 唐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碑》:“至音将简易同和,广乐与神明合契。”

    读音:zhì yīn

  • 可怜

    读音:kě lián

    繁体字:可憐

    短语:怜 惜 体恤 怜惜 悯 不忍 同病相怜

    英语:pitiful

    意思:(可怜,可怜)

     1.值得怜悯。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