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育王寺》 精蓝游历地,景物自情亲。

精蓝游历地,景物自情亲。

意思:精蓝游览地,景物从亲朋。

出自作者[宋]高翥的《育王寺》

全文赏析

这首诗《精蓝游历地,景物自情亲》是一首对精蓝游历地的生动描绘,通过描绘那里的景物和人情,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喜爱之情。 首联“鹤引登山客,僧迎礼塔人”,诗人以鹤引登山客,僧迎礼塔人,描绘了精蓝游历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鹤引,即鹤引山,诗人用“登山客”来形容游历此地的人,他们仿佛是被鹤引导着来到这里,感受着这里的山水之美。僧迎礼塔人,则描绘了僧人迎接礼塔人的场景,表现出这里的宗教氛围和人文关怀。 颔联“名花千佛供,乔木万夫身”,诗人用名花千佛供和乔木万夫身来形容精蓝游历地的景色和环境。名花千佛供,描绘了这里的花朵繁多,每一朵花都供养着千佛,表现出这里的宗教信仰和虔诚之心。乔木万夫身,则描绘了这里的树木高大挺拔,如同万夫之身,表现出这里的自然环境之优美。 颈联“碑刻东坡作,重来为拂尘”,诗人用碑刻东坡作来表达对这里历史文化的赞美和敬仰。东坡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别号,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里用碑刻东坡作来表达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重来为拂尘,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喜爱之情,他希望再次来到这里,为这里的文物拂去尘埃,保护好这里的文化遗产。 整首诗通过对精蓝游历地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喜爱之情和对这里历史文化的敬仰之情。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对自然环境的欣赏,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精蓝游历地,景物自情亲。
鹤引登山客,僧迎礼塔人。
名花千佛供,乔木万夫身。
碑刻东坡作,重来为拂尘。
作者介绍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是江湖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

关键词解释

  • 精蓝

    读音:jīng lán

    繁体字:精藍

    意思:(精蓝,精蓝)
    佛寺;僧舍。精,精舍;蓝,阿兰若。
      ▶宋高翥《常熟县破山寺》诗:“古县沧浪外,精蓝缥缈间。”
      ▶元·戴表元《题东玉师府所藏<潇湘图>》诗:“今

  • 游历

    读音:yóu lì

    繁体字:游曆

    短语:周游 漫游 出游 遨游 云游

    英语:travel

    意思:(参见游歷,游歷)

    近义词:

  • 景物

    读音:jǐng wù

    繁体字:景物

    短语:景 景观 山水 色

    英语:scenery

    意思:景致事物。多指可供观赏者。
      ▶晋·陆云《大安二年夏四月大将军出祖王羊二

  • 地景

    读音:dì jǐng

    繁体字:地景

    意思:I
    指点缀地面的小景物,如花草等。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其彩画廓墙:一为进贡、奏乐、仙人、山水、树木、桥梁、彩云、地景;一为十王、司主、诸星、童子、插

  • 情亲

    引用解释

    1.亲人。《吕氏春秋·壹行》:“今行者见大树,必解衣悬冠倚剑而寝其下,大树非人之情亲知交也,而安之若此者,信也。” 南朝 宋 鲍照 《学古》诗:“北风十二月,雪下如乱巾,实是愁苦节,惆悵忆情亲。”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四折:“我对此景无箇情亲,怎不教痛心酸转添凄楚!” 鲁迅 《集外集拾遗·<所闻>》诗:“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