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 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

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

意思:已感年瞬间,再伤害万物凋零。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

全文赏析

这首诗《日暮天地冷,雨霁山河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慨的诗。它以日暮雨霁为背景,通过描绘风声、草木、季节变化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思考。 首联“日暮天地冷,雨霁山河清”,描绘了日暮时分的景象,天地间显得冷清寂静,雨后山河清澈明净。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凄凉而又清新的感觉,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长风从西来,草木凝秋声”,进一步描绘了风声、草木声等元素,营造出一种秋天的氛围。长风从西方吹来,草木在秋天的气息中发出声响,进一步烘托出季节的变化和环境的冷清。 颈联“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万物凋零的感慨。岁月的流逝和万物的凋零让人感到悲伤和无奈,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尾联“孰能不惨凄,天时牵人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天时无情,却能牵动人的情感,让人感到悲欢离合。 最后两句“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作者向空门子询问如何修行,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忘记心中的烦恼,不再让烦恼生起。这反映了作者对人生苦难的深深思考,以及对解脱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万物凋零的感慨,以及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解脱的渴望和对修行的探索。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意味。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日暮天地冷,雨霁山河清。
长风从西来,草木凝秋声。
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
孰能不惨凄,天时牵人情。
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
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倏忽

    读音:shū hū

    繁体字:倏忽

    短语:转眼间 一瞬间 转眼 一念之差 弹指之间 转手 瞬息 顷刻间 瞬时 转瞬 瞬 转瞬间 瞬间 一下子 转 刹那间 转脸 时而 一晃 倏

    英语:

  • 凋零

    读音:diāo líng

    繁体字:凋零

    短语:萎靡 一蹶不振 败落 阑珊 落花流水 衰 淡 不景气 衰微 颓败 没落 每况愈下 强弩之末 一落千丈 衰败 日薄西山 苟延残喘 日暮途穷 衰落 衰竭 衰退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