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长至夜起坐忆家》 一枕乡山路未真,篝灯起坐独伤神。

一枕乡山路未真,篝灯起坐独伤神。

意思:一枕乡山路还真,点灯坐起来独自伤神。

出自作者[明]王世贞的《长至夜起坐忆家》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一枕乡山路未真,篝灯起坐独伤神》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身处异乡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首联“一枕乡山路未真,篝灯起坐独伤神”,诗人通过描绘自己身处异乡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其中,“一枕乡山路未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而“篝灯起坐独伤神”则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面对篝灯,无法入睡的情景,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颔联“天心肯傍微阳转,物色从争朔气新”,诗人表达了对家乡季节变化的期待和欣喜。其中,“天心肯傍微阳转”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春天即将到来的期待,“物色从争朔气新”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新气象的欣喜。 颈联“久客爱听初减漏,唤班羞作未归人”,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异乡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无奈。其中,“久客”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寂寞,“初减漏”则描绘了诗人独自在深夜听漏的情景,“唤班羞作未归人”则表达了诗人对无法回到家乡的无奈和遗憾。 尾联“江南两地俱愁寂,总向天涯话病身”,诗人通过描绘自己身处异乡和家乡的寂寥,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其中,“江南两地俱愁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异乡的共同感受,“总向天涯话病身”则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对自己身处异乡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遗憾,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张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一枕乡山路未真,篝灯起坐独伤神。
天心肯傍微阳转,物色从争朔气新。
久客爱听初减漏,唤班羞作未归人。
江南两地俱愁寂,总向天涯话病身。
作者介绍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

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

关键词解释

  • 伤神

    读音:shāng shén

    繁体字:傷神

    英语:overtax one\'s nerves

    意思:(伤神,伤神)

     1.耗损精神。
      ▶《韩非子•解老》:“故以詹子之察,苦心伤

  • 山路

    读音:shān lù

    繁体字:山路

    造句:

  • 一枕

    引用解释

    犹言一卧。卧必以枕,故称。 唐 丁仙芝 《和荐福寺英公新搆禅堂》诗:“一枕西山外,虚舟常浩然。” 宋 陆游 《感秋》诗:“一枕凄凉眠不得,呼灯起作感秋诗。” 元 马致远 《夜行船·秋思》套曲:“蛩吟罢一枕纔寧贴,鸡鸣后万事无休歇,算名利何年是彻!” 清 宋维籓 《台城路·蝉》词:“午餘一枕游仙梦,几番被伊惊醒。”

  • 乡山

    读音:xiāng shān

    繁体字:鄉山

    意思:(乡山,乡山)
    家乡的山。借指故乡。
      ▶唐·顾况《洛阳早春》诗:“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
      ▶明·张羽《赠僧还日本》诗:“杖锡总随缘,乡山在日边。”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