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守清净化,开边政多门。
意思:不守清净化,开边政出多门。
出自作者[明]朱高煦的《拟古诗(六首。永乐五年)》
全文赏析
朱高煦的《拟古诗(六首。永乐五年)》是明代宫廷诗人朱高煦创作的一组拟古诗,共有六首。这组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当时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居住在南京。这组诗主要是模仿唐代诗人的作品,展现了朱高煦较高的文学造诣和对唐代诗歌的热爱。
首先,从题材上看,这组诗涉及了山水、田园、咏史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作者广泛的兴趣爱好。在描绘山水景色时,朱高煦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如“山光忽向石中出,溪影时从花下流”等诗句,形象地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之美。在描绘田园生活时,朱高煦则表现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等诗句,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在咏史方面,朱高煦则以史为鉴,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政治的关注,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等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其次,从形式上看,这组诗采用了五言、七言等多种诗体,既有严谨的律诗,也有自由的绝句。在格律上,朱高煦严格遵守了唐代诗歌的韵律规则,如平仄、押韵等方面都表现得相当出色。在用词上,朱高煦则善于运用唐代诗人的典故和成语,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诗句,既体现了作者对唐代诗歌的熟悉程度,也展现了作者较高的文学修养。
最后,从意境上看,这组诗既有清新秀丽的自然景观,也有忧国忧民的豪情壮志。在描绘自然景观时,朱高煦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如“山光忽向石中出,溪影时从花下流”等诗句,形象地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之美。在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时,朱高煦则表现出一种豪情壮志,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等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总之,朱高煦的《拟古诗(六首。永乐五年)》是一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既体现了作者对唐代诗歌的热爱和模仿,也展现了作者较高的文学造诣和对国家政治的关注。这组诗为我们了解明代宫廷文化和诗人的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