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广陵春日忆池阳有寄》 烟水濛濛接板桥,数年经历驻征桡。

烟水濛濛接板桥,数年经历驻征桡。

意思:烟水蒙蒙接我,几年经历停征桡。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广陵春日忆池阳有寄》

全文赏析

这首诗《烟水濛濛接板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它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牵挂。 首先,诗的开头“烟水濛濛接板桥,数年经历驻征桡。”描绘了作者在江边停船的情景,江面上烟雨蒙蒙,桥头景象模糊,但作者却决定在此驻足停留,这表现出作者对旅途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接着,“醉凭危槛波千顷,愁倚长亭柳万条。”这两句描绘了作者在江边的情景,他倚着栏杆,看着波涛千顷的江水,心中却充满了愁思,他望着长亭边的柳树,想起了离别的朋友。这里的“醉”和“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别后故人冠獬豸,病来知己赏鹪鹩。”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作者想起了离别后的朋友,他们已经成为了獬豸一样的官员,而作者自己却因为疾病而无法与他们相聚。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最后,“清流夹宅千家住,会待闲乘一信潮。”这两句描绘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他看到了清流环绕的家园,想象着未来能够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这里的“闲”字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牵挂,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一读的抒情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烟水濛濛接板桥,数年经历驻征桡。
醉凭危槛波千顷,愁倚长亭柳万条。
别后故人冠獬豸,病来知己赏鹪鹩。
清流夹宅千家住,会待闲乘一信潮。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板桥

    读音:bǎn qiáo

    繁体字:闆橋

    英语:slab bridge

    意思:(板桥,板桥)
    木板架设的桥。
      ▶《墨子•备城门》:“为斩县梁,聆穿,断城以板桥。”
      ▶孙诒让间诂

  • 烟水

    引用解释

    亦作“烟水”。 雾霭迷蒙的水面。 唐 孟浩然 《送袁十岭南寻弟》诗:“ 苍梧 白云远,烟水 洞庭 深。” 宋 辛弃疾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词:“新堤路,问 偃湖 何日,烟水濛濛?” 明 文徵明 《石湖》诗:“ 石湖 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乱啼。”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烟水淼茫,庐舍遮映。”

    <
  • 濛濛

    读音:拼音:méng méng

    濛濛的解释

    1.迷茫貌。《诗·豳风·东山》“零雨其濛” 汉 郑玄 笺:“归又道遇雨,濛濛然。” 汉 严忌 《哀时命》:“雾露濛濛,其晨降兮。” 唐 吉师老 《鸳鸯》诗:“江岛濛濛烟靄微,緑芜深处刷

  • 征桡

    引用解释

    指远行的船。桡,桨,借指船。 明 唐钺 《江行》诗:“客计方归 越 ,征橈更背 吴 。” 清 黄景仁 《舟泊偕稚存饮江市次韵》:“小住征橈醉旅亭,晚鐘烟外正星星。”

    读音:zhēng ráo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