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春夜温故六言二十首》 伏生力辞不至,申公不合而归。

伏生力辞不至,申公不合而归。

意思:伏生极力推辞不来,申公不合而归。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春夜温故六言二十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向来动脚已谬,末后濡尾转非。伏生力辞不至,申公不合而归。》,作者不详。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述两位古代学者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学术追求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首先,诗中的“向来动脚已谬,末后濡尾转非”两句,通过对比和转折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学术追求的独特见解。动脚指的是伏生在汉代为了传授《尚书》而四处奔波,而濡尾则是指申公在晚年时离开了自己的学术道路。这两位学者的经历在作者看来都是值得尊敬的,他们都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坚持到底,即使面临困难和挫折。 “伏生力辞不至,申公不合而归。”这两句则直接描述了两位学者的行为和选择。伏生在面对朝廷的邀请时,他坚决地拒绝了,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学术已经传授给了学生,没有必要再接受官方的认可。申公则是在晚年时选择了离开自己的学术领域,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水平不够或者受到了排斥,而是他根据自己的内心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 最后,“末后濡尾转非”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学术追求的感慨和反思。在学术领域中,有时候我们会面临各种诱惑和压力,甚至会因为这些因素而改变自己的学术道路。然而,正如申公离开自己的领域一样,真正的学者应该有自己的坚持和信仰,不应该被外界因素所左右。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学术追求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学者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和坚持,不应该被外界因素所左右。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学术理想。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向来动脚已谬,末后濡尾转非。
伏生力辞不至,申公不合而归。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程章灿《刘克庄年谱》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探索精微。

关键词解释

  • 生力

    读音:shēng lì

    繁体字:生力

    意思:
     1.精锐的力量;有生力量。
      ▶《商君书•兵守》:“守有城之邑,不如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
      ▶高亨注:“生力,指生力军。”
      ▶元·尚仲贤《气英

  • 不合

    读音:bù hé

    繁体字:不合

    短语:牛头不对马嘴 文不对题 驴唇不对马嘴

    英语:not conform to

    意思:
     1.违背;不符合。
      ▶汉·刘向《

  • 伏生

    读音:fú shēng

    繁体字:伏生

    意思:汉时济南人,名胜,或云字子贱。原秦博士,治《尚书》。
      ▶始皇焚书,伏生以书藏壁中。
      ▶汉兴后,求其书已散佚,仅得二十九篇,以教于齐·鲁间。
      ▶文帝即位,闻

  • 不至

    读音:bù zhì

    繁体字:不至

    意思:
     1.不到。
      ▶《礼记•坊记》:“以此坊民,妇犹有不至者。”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