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迓使客夜归四首》 迎来送往须成雪,索笔题诗砚欲冰。

迎来送往须成雪,索笔题诗砚欲冰。

意思:迎接来送去需要成雪,索笔题诗砚想冰。

出自作者[宋]杨万里的《迓使客夜归四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去时岸树日犹明,归到州桥月已升》是一首描绘旅途生活的诗,通过描绘旅途的景色、氛围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欣赏。 首联“去时岸树日犹明,归到州桥月已升”,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的开始和结束。在出发时,太阳还高挂在树梢上,暗示着旅途的开始;而归来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暗示着旅途的结束。这种时间的对比,给人一种时间匆匆的感觉,也让人感受到旅途的漫长和艰辛。 颔联“水与天争一轮玉,市声人语两街灯”,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河水与天空争相辉映,仿佛一轮明亮的月亮在水中升起;而街上的喧嚣声和谈话声,仿佛两街的灯火。这种景象既美丽又生动,让人感受到旅途中的美好和神秘。 颈联“迎来送往须成雪,索笔题诗砚欲冰”,诗人表达了旅途中的感受。旅途中不断地有人迎接和送别,如同雪花般纷纷扬扬;而为了记录这些美好的时刻,诗人想要提笔题诗,但砚台中的墨水似乎快要结冰了。这种感受既真实又深刻,让人感受到旅途中的疲惫和欢乐。 尾联“净洗红尘烦碧酒,倦来不觉睡腾腾”,诗人以一种超脱的口吻表达了对旅途生活的向往。诗人希望洗去尘世的烦恼,享受纯净的生活;而旅途中的美好和神秘,让他感到疲倦,不知不觉中睡着了。这种向往和感受,既深刻又感人,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欣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欣赏。诗中既有时间的对比、景色的描绘,也有感受的表达和向往的抒发,给人一种深刻而美好的感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去时岸树日犹明,归到州桥月已升。
水与天争一轮玉,市声人语两街灯。
迎来送往须成雪,索笔题诗砚欲冰。
净洗红尘烦碧酒,倦来不觉睡腾腾。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关键词解释

  • 迎来送往

    引用解释

    1.谓迎接来者,送走去者。 宋 杨万里 《过鹦斗湖》诗之一:“红旗青盖鸣鉦处,都是迎来送往人。” 明 刘基 《过苏州》诗之二:“天地山河有真主,迎来送往总成空。”

    2.谓来时迎接,去时送行。 温靖邦 《将星在狼烟中升起》十一:“太夫人冷笑道:‘这位 黄先生 我看枉为人师!劝学生卖主求荣,他当的什么老师?听说你还客客气气迎

  • 题诗

    读音:tí shī

    繁体字:題詩

    英语:poem inscribed on a scroll

    意思:(题诗,题诗)

     1.就一事一物或一书一画等,抒发感受,题写诗句。多写于柱壁、书画、器

  • 送往

    引用解释

    1.送别去者。《庄子·山木》:“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来。”参见“ 送往迎来 ”。

    2.祭送死者。《礼记·祭义》:“乐以迎来,哀以送往。” 郑玄 注:“送去而哀,哀其享否不可知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克申送往之哀,宜展事居之礼。”参见“ 送往事居 ”。

    读音:sòng wǎn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