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次韵邦直通判少尹题普现堂见简之什》 足间优钵藏千界,掌上庵摩等一尘。

足间优钵藏千界,掌上庵摩等一尘。

意思:足之间优钵藏千界,掌上庵摩等佐料。

出自作者[宋]李弥逊的《次韵邦直通判少尹题普现堂见简之什》

全文赏析

这首诗《饱知世路厌陈人,分得僧窗寄此身》是一首描绘诗人脱离世俗纷扰,寄身于僧院,独享清净生活的诗篇。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环境变化,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意境。 首联“饱知世路厌陈人,分得僧窗寄此身”,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僧院清净生活的向往。这里,“陈人”可以理解为世俗之人,诗人似乎已经厌倦了世俗的纷扰和复杂,渴望得到一种内心的平静。而“分得僧窗”则表达了诗人对僧院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在那里得到片刻的宁静。 颔联“戴月笋舆成独往,缘云藜杖与谁亲”,描绘了诗人独自前往僧院的情景。月下竹笋,载着诗人走向清净之地,而藜杖如云,随风飘摇,诗人却感到孤独无助。这里,诗人通过描绘独自前行的情景,进一步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颈联“足间优钵藏千界,掌上庵摩等一尘”,诗人运用佛教用语,描绘了僧院的美好环境。足下的世界如同千界般广阔,掌中的庵摩却与尘土无异。这里,诗人通过对比世俗世界的纷扰和僧院的美好环境,进一步强调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尾联“赖得诗翁来着语,五松从此有知津”,诗人感谢诗翁的指引,让他找到了通向清净之地的道路。这里,“着语”可以理解为引导、启示之意,“有知津”则表达了找到通向清净之地的道路的含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意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内心的探索,使这首诗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饱知世路厌陈人,分得僧窗寄此身。
戴月笋舆成独往,缘云藜杖与谁亲。
足间优钵藏千界,掌上庵摩等一尘。
赖得诗翁来着语,五松从此有知津。

关键词解释

  • 掌上

    读音:zhǎng shàng

    繁体字:掌上

    意思:
     1.手掌之上。极言容易。
      ▶唐·王昌龄《箜篌引》:“簏读兵书尽冥搜,为君掌上施权谋。”
     
     2.极言爱抚。
      ▶唐·沈佺期《送金城公

  • 一尘

    读音:yī chén

    繁体字:一塵

    意思:(一尘,一尘)

     1.一粒微尘。常喻事物的微小。
      ▶南朝·宋·鲍照《野鹅赋》:“虽陋生于万物,若沙漠之一尘。”
      ▶唐·聂夷中《古兴》诗:“片玉一尘轻,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