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景仁游寿安》 宜阳城下作游人,都为衣冠不击身。

宜阳城下作游人,都为衣冠不击身。

意思:宜阳城下写游人,都是衣冠不打自己。

出自作者[宋]司马光的《和景仁游寿安》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对城市喧嚣生活厌倦,向往自然生活的诗歌。首句“宜阳城下作游人”,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地点,也表达了他对城市生活的不满,因此选择成为“游人”,寻求自然与自由。第二句“都为衣冠不击身”,进一步解释了诗人的心态,他希望能摆脱世俗的束缚,不再受到身份和地位的压迫。 第三、四句“众竅怒号成地籁,也胜终日正红尘”,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其中,“众竅怒号成地籁”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生动,而“也胜终日正红尘”则表达了诗人认为即使是大自然的怒吼声,也胜过城市中的纷扰和喧嚣。 整首诗以自然与城市的对比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束缚的厌倦。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意象生动,情感真挚,使人对诗人的心境有深深的共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宜阳城下作游人,都为衣冠不击身。
众竅怒号成地籁,也胜终日正红尘。
作者介绍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关键词解释

  • 阳城

    读音:yáng chéng

    繁体字:陽城

    意思:(阳城,阳城)

     1.春秋时楚国贵族的封邑。
      ▶《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李善注:“阳城、下蔡,二县名,

  • 下作

    读音:xià zuò

    繁体字:下作

    短语:不三不四 脏 卑鄙 秽 不端 不肖 不要脸 龌龊

    英语:dirty

    意思:卑鄙下流。
      ▶《红楼梦》第三十回:“

  • 衣冠

    读音:yì guān

    繁体字:衣冠

    短语:羽冠

    英语:clothes and hat

    意思:I

     1.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
     

  • 作游

    读音:zuò yóu

    繁体字:作游

    意思:谓游幕。指到各地做幕僚。
      ▶《儒林外史》第四四回:“余大先生各府、州、县作游,相与的州、县官也不少,但到本县来总不敢说。”

    解释:1.谓游幕。

  • 人都

    读音:rén dōu

    繁体字:人都

    意思:兽名。山都的一种。
      ▶清·周亮工《夜登杭州城楼有感》“异土临风须自慰,亲心万里苦相关。”自注:“汀治初造,砍大树千余。其树皆山都所居。山都有三种:下曰猪都,中曰人都,其高者为鸟都。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