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存殁六绝句》 蜀丁未辟蚕丛路,淮上哀吟草木声。

蜀丁未辟蚕丛路,淮上哀吟草木声。

意思:蜀丁未辟蚕丛路,淮河上哀吟草木声。

出自作者[现代]陈独秀的《存殁六绝句》

全文赏析

这首诗《老赞一腔都是血,熊侯垂死爱谭兵。蜀丁未辟蚕丛路,淮上哀吟草木声》是一首对两位古代将领的赞扬和哀悼,他们分别是霍丘的郑赞丞和正阳的熊子欣。这两位将领在他们的生命中都致力于军事和政治事务,他们的故事和贡献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和赞美。 首句“老赞一腔都是血”表达了对郑赞丞的敬仰和钦佩之情。这里的“老赞”是对郑赞丞的尊称,表示他是一位经验丰富、忠诚于国家、对军事事务有着深刻理解的将领。“一腔都是血”则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他的热血和激情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熊侯垂死爱谭兵”则是对熊子欣的赞美。熊子欣虽然已经病重垂危,但他仍然关心军事事务,与他人谈论兵法。这表现了他对军事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也未曾忘记自己的职责。 接下来的两句“蜀丁未辟蚕丛路,淮上哀吟草木声”描绘了两位将领的贡献和影响。其中,“蜀丁未辟蚕丛路”指的是熊子欣在淮河流域开辟道路,为军队行军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当地人民带来了便利。“蚕丛路”指的是古代蜀地的艰难险阻,开辟这条道路意味着熊子欣在军事行动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而“淮上哀吟草木声”则表达了郑赞丞在淮河流域的战斗中,与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他的英勇事迹和悲壮牺牲都深深地刻在了草木之中。 整首诗通过描绘两位将领的事迹和贡献,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和哀悼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古代将领的忠诚、勇敢和奉献精神,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这首诗不仅是对两位将领的赞美,也是对古代军事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老赞一腔都是血,熊侯垂死爱谭兵。
蜀丁未辟蚕丛路,淮上哀吟草木声。
(存为霍丘郑赞丞,殁为正阳熊子欣)
作者介绍 陈独秀简介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1927年7月离开中央。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原属四川)江津。1942年5月逝世。他是杰出的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关键词解释

  • 丁未

    读音:dīng wèi

    繁体字:丁未

    造句:

  • 草木

    读音:cǎo mù

    繁体字:草木

    英语:vert

    意思: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太行之阳有盘谷

  • 蚕丛

    读音:cán cóng

    繁体字:蠶叢

    英语:Can Cong

    意思:(蚕丛,蚕丛)

     1.相传为蜀王的先祖,教人蚕桑。
      ▶《艺文类聚》卷六引汉·扬雄《蜀本纪》:“蜀始王曰蚕丛

  • 吟草

    读音:yín cǎo

    繁体字:吟草

    意思:诗稿。
      ▶明·姚舜牧撰《乐陶吟草》三卷。
      ▶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选外集》有诗题曰:“滋膺同年以《吟草偶存》及《西楼吟集》见示,题此归之。”

  • 木声

    读音:mù shēng

    繁体字:木聲

    意思:(木声,木声)

     1.木质之声,击木之声。
      ▶《灵枢经•经脉》:“闻木声则惕然而惊。”
      ▶《庄子•山木》:“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藁木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