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知宰树常多种,想见坟茔在两傍。
意思:知道宰树常多种,想看到坟墓在两旁。
出自作者[宋]马之纯的《白杨路》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白杨”,通过描绘白杨的形态和历史,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联“此路如何名白杨,白杨林木苦非良。”,直接点出主题——白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白杨的观察和感受。“此路如何名白杨”,诗人似乎在询问如何给这条路命名,而“白杨”二字则暗示了这条路两旁林木的主要树种。接着,“白杨林木苦非良”,诗人表达了对白杨的观察和感受,觉得它并不是一种好的林木,这可能暗示了白杨的一些特性,如高大、孤独、坚韧等。
颔联“闻知宰树常多种,想见坟茔在两傍。”进一步描绘了白杨的特点和环境。这里,“闻知宰树常多种”可能是在说,在官府或乡间习俗中,通常会将树木种在公墓周围,以象征生命的延续和死亡的终结。“想见坟茔在两傍”则描绘了白杨树旁的坟茔,给人一种悲凉、凄清的感觉。
颈联“三国英雄尘一窖,六朝兴废字千行。”诗人开始借历史来表达对白杨的感受。“三国英雄尘一窖”,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如今只剩下尘土,表达了历史的沧桑和无情。“六朝兴废字千行”则描绘了历史的兴衰更迭,每个朝代的兴废都像是一本书,写满了历史。
尾联“行人过此休惆怅,往古来今总浑茫。”诗人劝诫过路的行人不要为过去的悲欢离合而惆怅,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充满了混沌和迷茫。这既是对历史的感慨,也是对人生的理解——人生无常,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白杨的描绘和历史借物抒怀,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人用简洁、深情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广阔、深沉的意境中。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