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白杨路》 闻知宰树常多种,想见坟茔在两傍。

闻知宰树常多种,想见坟茔在两傍。

意思:知道宰树常多种,想看到坟墓在两旁。

出自作者[宋]马之纯的《白杨路》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白杨”,通过描绘白杨的形态和历史,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联“此路如何名白杨,白杨林木苦非良。”,直接点出主题——白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白杨的观察和感受。“此路如何名白杨”,诗人似乎在询问如何给这条路命名,而“白杨”二字则暗示了这条路两旁林木的主要树种。接着,“白杨林木苦非良”,诗人表达了对白杨的观察和感受,觉得它并不是一种好的林木,这可能暗示了白杨的一些特性,如高大、孤独、坚韧等。 颔联“闻知宰树常多种,想见坟茔在两傍。”进一步描绘了白杨的特点和环境。这里,“闻知宰树常多种”可能是在说,在官府或乡间习俗中,通常会将树木种在公墓周围,以象征生命的延续和死亡的终结。“想见坟茔在两傍”则描绘了白杨树旁的坟茔,给人一种悲凉、凄清的感觉。 颈联“三国英雄尘一窖,六朝兴废字千行。”诗人开始借历史来表达对白杨的感受。“三国英雄尘一窖”,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如今只剩下尘土,表达了历史的沧桑和无情。“六朝兴废字千行”则描绘了历史的兴衰更迭,每个朝代的兴废都像是一本书,写满了历史。 尾联“行人过此休惆怅,往古来今总浑茫。”诗人劝诫过路的行人不要为过去的悲欢离合而惆怅,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充满了混沌和迷茫。这既是对历史的感慨,也是对人生的理解——人生无常,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白杨的描绘和历史借物抒怀,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人用简洁、深情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广阔、深沉的意境中。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此路如何名白杨,白杨林木苦非良。
闻知宰树常多种,想见坟茔在两傍。
三国英雄尘一窖,六朝兴废字千行。
行人过此休惆怅,往古来今总浑茫。

关键词解释

  • 坟茔

    读音:fén yíng

    繁体字:墳塋

    英语:grave; tomb

    意思:(坟茔,坟茔)
    坟墓;坟地。
      ▶《后汉书•窦融传》:“诏右扶风修理融父坟茔,祠以太牢。”
      ▶晋·潘

  • 想见

    读音:xiǎng jiàn

    繁体字:想見

    英语:infer; gather

    意思:(想见,想见)
    推想而知。
      ▶《史记•孔子世家论》:“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宋·苏

  • 多种

    读音:拼音:duō zhǒng 五笔:qqtk

    多种的解释

    词语分解

    • 多的解释 多 ō 数量大,与“少”、“寡”相对:人多。多年。多姿。多层次。多角度。多难(刵 )兴(塶 )邦。多多益善。多行不义必自毙。 数目在二以上
  • 闻知

    读音:wén zhī

    繁体字:聞知

    意思:(闻知,闻知)

     1.听说;知道。
      ▶《书•胤征》:“羲·和尸厥官,罔闻知。”
      ▶唐·韩愈《顺宗实录一》:“使四面求医药,天下皆闻知。”
      

  • 宰树

    读音:zǎi shù

    繁体字:宰樹

    意思:(宰树,宰树)
    坟墓上的树木。
      ▶南朝·梁·王僧孺《从子永宁令诔》:“宿草行没,宰树方攒。”
      ▶唐·颜真卿《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

  • 两傍

    读音:liǎng bàng

    繁体字:兩傍

    意思:(两傍,两傍)
    同“两旁”。
     《诗•小雅•蓼萧》“和鸾雝雝”唐·孔颖达疏:“郭璞曰,镳马勒傍铁也。言置铃于马口之两傍。”
      ▶《汉书•成帝纪》“阑入尚方掖门,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