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观春秋吟》 唯有感麟心一片,万年千载若丹青。

唯有感麟心一片,万年千载若丹青。

意思:只有感麟心中一片,千年万年或图画。

出自作者[宋]邵雍的《观春秋吟》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沉郁悲壮的笔触,描绘了古代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的历史背景,以及战争频繁、人民疾苦的社会现实。 首句“堂堂王室寄空名,天下无时不战争”,描绘出王室衰微、空有虚名的景象,而战争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这句诗给人以沉重的历史沧桑感,仿佛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混乱和无奈。 “灭国伐人虽恐后,寻盟报役未尝宁”,进一步描述了战争的频繁和残酷。无论是灭国伐人,还是寻求盟约,都是为了报效国家,但这样的生活却从未有过片刻的安宁。这句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晋齐命令炎如火,文武资基冷似冰”,通过对比两个大国在战争中的态度和作为,表达了对不公不义的战争的愤慨。这句诗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一些人享受着权力和财富,而另一些人却生活在贫困和痛苦之中。 最后,“唯有感麟心一片,万年千载若丹青”,表达了对仁义之心的追求和对历史的反思。诗人用“感麟心”象征仁慈、善良和同情,强调这种心性在任何时代都是必要的,也是人们应该追求的。这句诗表达了对人类本性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沉郁悲壮的笔触,描绘了古代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战争和人民疾苦的深深忧虑,以及对仁义之心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值得人们深思。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堂堂王室寄空名,天下无时不战争。
灭国伐人虽恐后,寻盟报役未尝宁。
晋齐命令炎如火,文武资基冷似冰。
唯有感麟心一片,万年千载若丹青。
作者介绍 邵雍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关键词解释

  • 丹青

    读音:dān qīng

    繁体字:丹青

    短语:铅白 黛 锌钡白 墨

    英语:painting

    意思:
     1.丹砂和青雘,可作颜料。
      ▶《周礼•秋官•职金》:

  • 有感

    读音:yǒu gǎn

    繁体字:有感

    意思:有感触;有感受。
      ▶宋·梅尧臣《河阳秋夕梦与永叔游嵩》诗:“揽衣方有感,还喜问来音。”
      ▶清·叶廷琯《鸥陂渔话•刘涧香父子遗诗》:“先涧翁殁,以诸生终,未竟所学,同人咸

  • 感麟

    引用解释

    指 孔子 对获麟一事的感伤。 春秋 鲁哀公 十四年,西狩获麟。 孔子 见而感伤,曰:“吾道穷矣!”乃因 鲁 史记作《春秋》。上起 鲁隐公 元年,下至获麟(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见《史记·孔子世家》。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故余以为感麟而作,作起获麟,则文止於所起,为得其实。”

    读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