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养拙》 逍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

逍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

意思:逍遥无所为,同时看到五千言。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养拙》

全文赏析

这首诗《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门。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坐卧茅茨中,但对琴与尊。身去缰锁累,耳辞朝市喧。逍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无忧乐性场,寡欲清心源。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是作者对一种超脱于世俗名利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首先,诗中引用了“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这一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的理解。他认为,像铁一样柔软并不适合成为剑,而像木一样弯曲并不适合作为辕,因为它们都顺应自然,不刻意追求改变。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的向往。 接着,“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表达了作者对于名利的淡泊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他愿意放弃名利,远离尘世喧嚣,回到自己的家园中,过着简单的生活。这种生活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琴声和酒樽的乐趣。 “逍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这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对道家思想的向往。他逍遥自在,无所事事,但并不感到空虚和无聊。相反,他时常阅读《道德经》等道家经典,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最后,“无忧乐性场,寡欲清心源”表达了作者对于无忧无虑的生活的追求和对内心世界的净化。他认为,只有通过减少欲望和净化内心,才能真正地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也体现了作者对于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和“清心寡欲”的理解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超脱世俗名利、追求自然和道家思想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它提醒人们要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同时也表达了对道家思想的敬仰和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
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门。
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
坐卧茅茨中,但对琴与尊。
身去缰锁累,耳辞朝市喧。
逍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
无忧乐性场,寡欲清心源。
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所为

    读音:suǒ wéi

    繁体字:所為

    英语:do

    意思:(所为,所为)
    I
    所作,作为。
       ▶《易•繫辞上》:“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序:“诸舍中

  • 逍遥

    解释

    逍遥 xiāoyáo

    [carefree;be at ease (leisure);be free and unfettered;wander about at leisure] 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引用解释

  • 无所

    读音:wú suǒ

    繁体字:無所

    意思:(无所,无所)

     1.没有地方;没有处所。
      ▶汉·枚乘《七发》:“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
      ▶唐·韩愈《祭张给事文》

  • 为时

    读音:wéi shí

    繁体字:為時

    意思:(为时,为时)
    犹言从时间上看。
      ▶鲁迅《书信集•致唐弢》:“审查诸公的删掉关于我的文章,为时已久。”
      ▶瞿秋白《赤俄之归途》三:“因为时不久,还没有完全办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