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逐遇不死,归来敢恨迟。
意思:驱逐遇到不死,回来敢恨慢。
出自作者[宋]张耒的《蒙恩除奉常有感》
全文赏析
这首诗《平生秉周礼,投老奉龙旗。斥逐遇不死,归来敢恨迟。门阑走宾客,行李饬妻儿。又踏长安道,多惭鬓有丝。》是作者晚年投身新朝奉命而行的自我写照。诗中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首联“平生秉周礼,投老奉龙旗。”表达了作者一生尊崇周礼,晚年却不得不奉天子龙旗而行的矛盾心情。周礼是古代中国的经典文化,代表着古代中国的道德和礼仪规范。作者一生坚守周礼,将其视为生活的准则。然而,随着年华老去,作者却不得不投身于新朝的统治,奉行天子的命令。这种矛盾的心情,通过“秉周礼”和“奉龙旗”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表达出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颔联“斥逐遇不死,归来敢恨迟。”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在投身新朝后的心情。“斥逐”一词,形象地描绘了作者被朝廷斥责驱赶的处境。“遇不死”则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天命的敬畏。“归来敢恨迟”则表达了作者在归来的路上,不敢怨恨朝廷的迟缓,而是怀着敬畏的心情归来。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在投身新朝后的复杂心情,既有忠诚和敬畏,又有矛盾和不安。
颈联“门阑走宾客,行李饬妻儿。”描写了作者在归乡之后的生活状态。家中门庭若市,宾客往来不绝,作者忙着安排妻儿行囊,显示出归乡后的忙碌和紧张。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归乡后的忙碌生活。
尾联“又踏长安道,多惭鬓有丝。”再次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情。“又踏长安道”暗示了作者再次踏上仕途,但“多惭鬓有丝”则表达了作者对年华老去的感慨和对仕途的无奈。这一联通过对比和转折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心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作者在投身新朝后的复杂心情。既有忠诚和敬畏,又有矛盾和不安;既有喜悦和忙碌,又有年华老去的感慨和对仕途的无奈。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给人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