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李殿丞仓中对菊三首》 遥知厌俗事,未免强踌蹰。

遥知厌俗事,未免强踌蹰。

意思:遥知满足世俗之事,不免强徘徊踟蹰。

出自作者[宋]司马光的《和李殿丞仓中对菊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士在市井中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这位高士清高心境的赞美和敬仰。 首联“高士寄朝市,迥然心迹珠”,直接点明了这位高士身处市井之中,但却有着高远的心境。“迥然”二字,形象地展现了高士与众不同、超脱俗世的特点,“心迹珠”则比喻其心志纯净,如明珠一般。 颔联“秋风太仓里,黄菊满庭隅”,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高士清雅的生活环境。秋风瑟瑟,黄菊盛开,一幅肃杀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暗示了高士在逆境中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颈联“陶令成诗后,王公送酒无”,运用了历史典故,将高士与陶渊明相比,表现了他们对世俗的淡漠和超脱。同时,也通过“王公送酒无”的细节,暗示了高士的清贫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境遇。 尾联“遥知厌俗事,未免强踌蹰”,以推测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高士内心的理解。“厌俗事”三字,直接点明了高士对世俗的厌倦和超脱,而“未免强踌蹰”则展现了高士在面对现实压力时,不免会有所犹豫和徘徊。 整首诗通过对高士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高士清高、超脱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美和敬仰。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高士寄朝市,迥然心迹珠。
秋风太仓里,黄菊满庭隅。
陶令成诗后,王公送酒无。
遥知厌俗事,未免强踌蹰。
作者介绍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关键词解释

  • 未免

    读音:wèi miǎn

    繁体字:未免

    短语:在所难免

    英语:(adv) truly; rather a bit too

    意思:
     1.不免,免不了。
      ▶《孟子

  • 遥知

    读音:yáo zhī

    繁体字:遙知

    意思:(遥知,遥知)
    谓在远处知晓情况。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王安石《梅花》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免强

    读音:miǎn qiáng

    繁体字:免強

    意思:(免强,免强)
    勉强。
      ▶《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凤生虽是心里不愿,待推却时,又恐怕他们看出破绽,只得免强发兴。”
      ▶丁玲《韦护》第二章:“他又幸而还免强

  • 踌蹰

    引用解释

    见“ 踌躇 ”。

    读音:chóu ch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